别了,第三极
第三极我一点都不熟。我刚去中关村的时候,还没有第三极。我离开的时候,第三极还不成气候。可我这次回去,第三极已经没落。看到网上文章说,矗立于中关村的第三极书局,如今终于搬离了那座明亮的玻璃大楼,委身于旁边昊海楼的地下一层。作者是一位农大的学生,感叹第三极在价格战中败阵下来,民营斗不过国营,平媒不敌网媒,搞了一番图文并茂的抒情。
老舍说“这大清国看起来要完”的时候,大清国已经亡了。人们说再见Michael Jackson,那MJ肯定是挂了。现在又有人说再见第三极,第三极也撑不住了。
我泡在书店的九成光阴里,都没有网络。有了网络,还勉强读些纸书。有了RSS,有了电子书,大部分纸书就离永别不远了。我还会把纸书拿在手上,仅仅是因为留恋那些感觉。因为想体验,想回味,而不停地抚摸书本,看着纸,看着字体,看着封面和插图。这分散了很多注意力,我没法把心思集中在书本上。也正因此,纸书看得又慢又笼统。我已经被网络改变的太多。
我可以很流畅地把一篇电脑长文一字不漏的看下来,并配合以鼓掌或叹息,就象在GOOGLE READER上面读和菜头的任何一篇BLOG,但他这篇文章如果也在新京报上出现,那我可能只扫一下标题。我买过一本枪炮细菌和钢铁,但自从手机上有了电子书版的,就再也没有读过纸书。
因为我已经不习惯了。
也许因为久居美国,买不到中文书。也许因为我读书比上学的时候少了很多。也许因为我越来越老了。好象也都不是。
自从有了Amazon,我去书店就只买过儿童书。想想《You’ve got mail》那个电影,Tom Hanks的超级连锁书店,挤掉了Meg Ryan的家庭小书店,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了。现在美国那些超级大型的书店,Borders已经申请破产保护了。Barnes & Noble还有几天可活?Amazon推出了Kindle。Kindle卖不过iPhone. 有多少比例的iPhone都装有Stanza,USAtoday这样的软件呢?恐怕非常非常多。老问号说,他在手机上看过的书已经比他的人都高了,就算一米七吧,好吧好吧,老问号有一米七五。那我看的也超过了一个两岁半小孩的身高。早晚有一天,我看的电子书要超过姚明的高度。这是可以看见的,就在不远的将来。
电子书确实好,轻便,方便。我想要看的书,大部分都有。因为习惯在电脑上看文字,对电子书的格式觉得更习惯,检索也更容易。同样的体积,可以放更多更多的电子书。这是一种态度积极的环保,绿色和平组织的代表,请你们承认这一点。但最重要的是,电子书还免费。
免费下载电子书,是不是小偷呢?书商和书店,加上作家,肯定都对此恨得牙痒痒。袁枚说,书非借不能读也,那好,我就当作是借的。孔乙己说,窃书不算偷,那偷就偷。是啊,书商和书店我才不管,但作家们怎么赚钱呢?这我真的想不好。起点中文网的模式,不是唯一的,但目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作家们要吃饭,要生存。如果没有这些作者,我们就没有多少电子书可以看了。网络就意味着平等,资源共享和免费吗?这个叫网络的东西,对作家们实在太残忍了。我想了想,只好说,如果作家们的书首发在网络,以电子书的方式发行,收费阅读。那我愿意付钱,希望能用信用卡支付。Paypal和支付宝也凑合。前提是付款要方便而且安全。但这肯定限制了70岁以上的读者,他们大部分人还没有学会网购,不是每个人老年人都像曹树厚,72岁还要网恋。芙蓉爷爷那奏不是一般人。
回来再说书店。我原来去最多的是海淀图书城和风入松。我喜欢这两家是因为他们乱哄哄的,没人给我提供一个所谓宽敞明亮的场合,这样让我坐在地上翻书也心安理得。但这两个地方现在也都没有了。学校里面有两个小书店不知道还在不在,那两个地方也花掉我不少的钱。那时候还没有什么当当卓越,该多少钱就多少钱,除非书破损了,给我打一个九折。中关村北边还有一个万圣书园,一是因为离得远,而且吹的玄乎,我去了几次就懒得去了。听说万圣书园也关了一个芳草地的店,有点惋惜。光合作用我也喜欢,还是因为离得近。离得近,方便就很重要,我去王府井书店和西单图书大厦,十成是因为要等人杀时间。
回想起京城那些著名的书店,三联什么的,里面还有熙熙攘攘的人流,也觉得很欣慰。这样表明一个城市,还有很多不像我这样堕落的爱书人。我於台北上班时,住在敦南诚品的旁边,只要下班早,回家路上必定要摸进去转一圈。有的时候买了好书,迫不及待地坐在外面台阶上看。看了一会儿饿了,想起来还没有吃饭,就在马路边的印度抛饼摊,买个饼一路走了吃。敦南诚品是诚品旗舰店,那里面的好,真是难以言说,那是世界上每一个爱中文书的人的天堂。金石堂就差了很多,符合我喜欢乱哄哄书店的品位。可台湾的书实在很贵,看到好书,精美的不得了,价钱也都几百上千,实在不忍心在诚品买下的话,回家就登陆博客来网络书店,也是打了七折。
如果买书,在网上买是太方便的事。台湾是可以订了书然后送到你指定的便利商店的,这样省了运费,但国内的物流成本更低。我在当当上面试过,晚上睡觉前订的书第二天早上还没有睡醒就送来了,快到不能相信。这些网络书店的成本,比起那些王府井书店三联什么,自然要低了很多。但中关村图书大厦,挤垮了第三极,自己也不用高兴多久。虽然在中国还是垄断的社会主义,但市场的洪流不可阻挡,科技进步的脚步无法预知,将来书店和书商这种行业会存在多久,以什么方式存在,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
别了第三极,如果是永远的,那就永远的别了。
我以前的单位离第三级超近,每天中午吃过饭就走去第三极翻书看,给女儿买过一个米奇的铅笔盒,买过一本新版证券法,书都不打折,要办会员卡,中关村图书大厦买一本也打八折,这个就把第三极比下去了吧,离的那么近,我喜欢去是因为那里人少,中午待着很安静,很舒服,这点和你的喜好不同,现在看来书店人少真不是一个好事哦。现在我常去的台湖图书城也是人很少,背景音乐都是欧美似乎获过奥斯卡奖的曲子,非常好听,我去那里也主要是人少,安静,中午的食堂菜也好吃不贵,他们零售也打八折,走批发不知道多少钱,我想应该是以批发为主,那里太偏僻了。
台湖我去过,太大太太太空旷了。张角在那里当官呢,为了他能长久平安地在那里生存,我就没诅咒他。呵呵。
他们是批发的,也有网上书店,叫北发。离我家不太远,可我好像还开了20多分钟。确实太偏了。你中午可以去找张角玩呀。第三极和台湖,大吊角啊。
呵呵。仔细看了你的书架上的书,我一本都没有,《我执》和《小团圆》是在网上看的,电子版也下载了,就没买,纸质书真的要离场了?周六要去参加一个绿色和平组织的绿色爱书人活动,讨论的主题就是“绿色出版”革命,不过其实我非常喜欢把纸质书捧在手里读的感觉。有时候很矛盾。张角是哪位老师哦?我真是新来的,使劲翻老帖,争取跟上大家的思路。:))我家离台湖也20分钟车程哦。呵呵。第三极和台湖是吊角哦。一东南一西北哦。
呵呵,居然不知道张角。居然真是刚来的。
泡网这么难用这么别扭这么小众这么排外的地方,自己撞进来并且能留下的人都是很厉害的。
反正我是不行的。真心的佩服。:)
枪炮病菌和钢铁是我在iphone上看完之后觉得不过瘾,觉得没看着插图不算看完,觉得没花钱作者少了份收入心里愧疚,于是买了本纸书。现在经常坐地铁就是觉得开车40分钟,其实什么也干不了,坐地铁1个小时但是可以看一个小时书啊
呵呵,枪炮病菌和钢铁是一本难得的好书,鲍昆老师的推荐不错。绝对值得买下来看的。我看了觉得视野都扩展了很多。
北京的地铁上下班时候太挤了,挤得晕头转向,人挨人肉贴肉的。我要能在上面看书,除非有座位。所以不如开车,至少可以听音乐。
所以都不在上下班点出门啊
早上9点出发(现在还在家呢),40%概率有座
晚上9点回家,100%概率有座
我也要放弃看纸书了。去了趟图书馆,好多乱七八糟的出版物,完全是浪费纸。想找的书搜到了,按照显示的书架找过去却没有。太可气了。
来这里主要是问你,那个台湾蛋糕坊做的泡网生日蛋糕好吃吗?你提过的那名字怎么都想不起来了,终于等到有人过生,我想去订个蛋糕。
亲爱的鱼,我太同意了。太多的出版物就是浪费纸张。美国尤其如此。每天的信箱里面,多少书都看也不看就扔掉,太多了。
蛋糕好吃,我在上面回复你了。:)
中国的网上书店成本未必比王府井书店低,又要负担物流,又要员工薪水,管理成本等应该都不低。王府井书店的员工开销应该小多了。当当们可以靠圈来的别人的钱倾销啊。
应该不是成本的问题,还是价格和方便性的问题,尤其是价格。如果有风险投资给钱王府井说你搞吧,我们赔的起,我敢打赌当当会被干倒,如果是我去经营王府井,那就更稳妥了,哈哈
网络付费阅读势不可挡!其实纸书经营可以借鉴手表、古董等奢侈品,东西是哪都能看到,但谁有钱,谁NB,谁有品位,才买纸书,这就要靠忽悠了;书店变咖啡厅,卖咖啡可以免费看书,咖啡贵点就好了,然后分成贝;还可以对书籍进行单本打印,装订,现在做这个很简单了,成本也已经少很多了,谁需要纸书就到书店打一本。
其实办法有很多滴
忽悠老师,王府井书店我真的不知道,但那个地段太贵了。这个成本你算进去了吗?
我觉得任何风投都不会给王府井书店任何钱搞这个,除非风投吃多了。那种国营的体制,太僵化了。决定一件事先开上三天会。这不是没有啊,新华书店早就做了,看看北发就知道了。你去做吧,我支持!那要做的好,都是你的功劳。当当为什么没有价格优势?书商也不傻。
老六他们在做的读库也是一个路子。反正象我这样的人,就会去买,还回收藏它的周边产品,做店面和休闲设施,然后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就可以形成。就是忽悠来的,我自己心甘情愿上套。
你说的打印书GOOGLE已经开始做了。一美元一本。但机器要十万。
你的赚钱教程做得如何?上当者达多少人了?
呵呵,不用考虑地段,那个房子肯定是人家自己的,还是个资源呢。我的假设是不考虑体制的事,否则人家怎么会请我,其实考虑不考虑体制,人家也不会请我了,所以王府井也搞不好的,呵呵
另外啊,可不能把你这样的人做个例子来当看市场,你这样聪明、漂亮、多金、风情万种的女人全中国才几个啊?那生意还不赔死了?
打印书其实好多年前就可以做,主要是成本问题,虽然纸书还有活路,但任何不环保的东西我都深恶痛绝
我说过要写赚钱教程了?我怎么都不记得了?
忽悠老师,我的意思是,王府井要赚不了钱不如把房子租出去做别的收租金效益可能都更好。你当然能做得比张角好多了呀,但张角老师一定是很有耐心搞定体制的,体制是不可动摇的。市场总是要开放,看怎么放了。
纸书确实不环保,这个不符合当代潮流,一定会改变的。
你那时候给我看你在牛博的BLOG了呀,不是教育那些想要很多很多钱的人怎么得到很多很多钱吗?我一时没记下地址就找不到了。
另外啊,你可不能乱忽悠,噎得我说不出话。承认也不是不承认也不是,太阴险了。
在中国,作家的窘状早就有了,出版公司基本上出什么都陪钱,所以都朝影视涌去。小说写作要为影视改编留余地,仅靠市场发行是不行的。不过偶尔也会有一些卖得火的书,反映了大众需求,以前是武侠和奇幻类的好卖,现在是财经和文化类的抬头,应该是一种进步。中国的电子杂志和电子书籍不是很发达,很多新书也不许网络转载,所以书还卖得动,再过些日子就更不好卖了。发达国家有各种各样的作品奖,还有国家、企业和个人对作者的赞助,即使书不好卖也能维持优秀作品的生产。中国作家的处境就差一些,要么向出版商卖身,什么赚钱写什么,迎合低级趣味。要么改行做编剧,反正影视总有人看。官方各级文联反而扶植一些严肃的优秀作品,成为有意识地拯救文学和文化的唯一力量,这可能是“专制政府”做的有限好事之一。
真的呀!文联我都一直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的。也就是那么蓝说的殿堂。
作协和摄影家协会,戏剧家协会。。。这八大组织,是不是专制国家的特色?
一般来说,读者关心阅读或观赏的趣味,出版者关心钱的回收,文联稍微讲究点艺术品质。
只要不旗帜鲜明反对党国,让文联的人对中宣部没法交代,他们还是比较推崇品位的。当然有官僚化和御用化的倾向,在艺术上不一定很到位。但是在决定作者命运的三种力量中,文联离文艺更近一些,这是事实,也是一个讽刺。民间是排斥品位排斥纯文艺的,芙蓉姐姐是中国网络精神的象征。
文联和中宣部不完全是一回事,文联有一些扶植项目,一般是纯文艺的。同时还有一些政治任务,比如歌颂党国之类,要像抓壮丁一样找一些愿意配合的作者来写,文联的人自己也看不起那些作者,糊弄事交差而已。同政治上层和极少数文官相比,文联的大部分人也属于草民和民间。
文联和任何这样的机构,只要不是利用体制作为独裁和专制的工具,我觉得就已经可歌可泣了。还能够进一步做些积极的事情,那确实值得尊敬。
网络泥沙俱下,充斥了很多无聊庸俗和垃圾文化。但我觉得它带给生活的改变也是巨大的,从方方面面改变。网络还是一个发出声音的渠道,不管这个声音如何被阉割,总是能够看到汩汩清流,而对未来充满希望。我觉得这还是要感谢网络。
这里版面清晰,也清静,对于我这个新人来说稍有点难用,但是没觉得别扭,而且并不排外,否则我怎么加入进来的呢。
向大家学习了!
看得让人惆怅,纸书就这么别了吗?试一试,在暖日下坐在窗口或窗外看书的感觉,还是一个难得的享受的。
鲍昆老师,纸书哪会那么快没?只是我觉得一定会越来越小众了。
您说的那种看书的感觉,其实是怀旧的一种,留恋于书本拿在手中的质感,留连在纸张上的铅字中。
对我来说,沐浴在冬日暖阳下,看电子书,也有一样美好的感觉的。:)
让人惆怅也让人欢乐,依然记得少儿时坐在门前的小板凳上手捧一册小画书的欢乐,少年时躲在被窝里偷看大版书的刺激,呵呵!
我小的时候把台灯放在被子里面看武侠,结果把被子给烤糊了。幸亏没放蜡烛,否则咱就得天堂再见了。
还是喜欢读纸质的书本。可以随时停下来,用钢笔写上任意的一句感悟,使人有一种给过往的岁月烙下印记的感觉!
我想我必定是会成为一个藏书家的!
如果有资源,开些免费的公众图书馆,由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来组织和维持!有文艺沙龙,有各种各样的讲座,想起来都很美妙……
呃,在书上写字,我很少这样做。。。
我觉得王佩可以策划组织你说的这些事情啊。照他买书的速度,很快就不得不租个仓库来藏书了。这个腐败份子。
第三极,曾经战斗的地方。那个楼造价太高,而且租金太贵。。。我是不喜欢在里面呆着。。缅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