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围城

我去过几次天通苑,那个地方离北京颇为遥远,很像是另外一座城市。去年鲍昆老师去参加某个人地图收藏展,说是在展览上面出现过一张地图,很快就被北京市政府要求撤下,内容就是北京市垃圾场的分布图。据说,天通苑就是建设在一座巨大的垃圾场上的。围绕着北京城,在这张图片上,星星点点分布着的,就是垃圾场。

垃圾是城市的排泄物,和呼吸一样自然。但是为什么要回避这个问题呢?必有隐情。

前几天看了王久良的摄影展,垃圾围城,感觉很震撼。

Jura曾经说过,任何照片,被放大到足够的尺寸,效果都是震撼的。如果人像被放成真人大小,在视觉效果上必定不一样,那时站在照片前,仿佛是站在一个人前面,会产生类似对话的意义。

我在宋庄美术馆看到了毕生见过的最大照片,当然,天安门上的主席像不算。马晓霖数着墙上的格子,告诉我们说,有八到十米高,将近二十米长。那是北京周边众多垃圾场中的一个。

那张照片是很多纸张拼接起来的,细节很丰富。垃圾被还原成真实大小,恍若站在其中,背景向远方延伸。宋庄美术馆很大,所有墙上都是这些照片,大大小小。

置身在艺术殿堂,满眼看到这些东西,会不会觉得有点奇怪?艺术在大多数时候,是一种欺骗。但此刻,却是生活的还原。如果说这些图片仍旧有所欺骗的话,就是它们把城市周围的垃圾场,集中地摆到我们面前。

其实垃圾场远远没有这么集中,也许很多人会这么想。现在还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眼不见为净。

但假如有一天垃圾果真如此堆放在城市中,我们该怎么办呢。我想那时地球人早已造好太空船,他们会像《Wall-E》里面一样,在太空生活吧。那应该是很久以后的事情,现代人不必挂怀。

未必是这样。环境的问题近在眼前。

越来越多的水源被污染,这些年,大家都逐渐喝起瓶装水。天通苑已经建在垃圾场上了。如果买房子的人知道这些,还会不会想要住到那里去呢。我可能不会。

中国社会发展伴随着垃圾的增多,破坏环境浪费资源成为理所当然的发展必经阶段。如果有人说发达国家在资本积累的阶段,也经过这样的过程,现在说我们在为发达国家所遗留的问题买单。我并不是很同意这一点。发达国家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发达国家中我最了解的是美国。他们在完成资本积累之后,并没有停止对资源的侵占,与此同时,资源的浪费只有以惊人来形容。每天那些邮件印刷品把信箱塞的满满的。百分之九十的信件看封面就知道可以扔掉了。银行在提倡无纸化的同时,又在制造着大量的垃圾广告信件,每天准时投递到每一家庭的信箱。整本印刷精美的邮购宣传册,准时每周每月发到家里。过度包装的商品,超市里成叠的免费塑料袋。多数垃圾都不是分类回收的。

小小台湾这方面倒做的不错。垃圾分类宣导做得很深入,措施也很具体,专门的人来负责。马英九还做台北市长的时候就会在电视上号召民众把用过的宝丽龙饭盒洗干净再丢入回收。满街都是分类的垃圾筒。八德市偷偷把垃圾倒到大溪,就会在电视里被猛烈抨击。

其实,我们中国也有口号,垃圾分类,从我做起。有一天我在朝阳公园试图把塑料瓶丢到可回收的垃圾筒里,张角却对我说,你现在分类根本没有用,收垃圾的还是一起收走。节能减碳,珍惜资源,其实我也没做过什么事。电脑即使三个月不用也不关机。喜欢马力大的车子,喜欢暖气充足的房子。每次去家乐福,还是一如既往地会忘记带袋子。每次去买咖啡,还是一如既往地不带杯子。我错了,我不喝,我不喝还不行吗?其他坏事,我就不记得做过什么了。小时候,我最喜欢的老师同时也是最喜欢我的老师曾经写过字帖,让我临摹一百遍呀一百遍。他写的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下面的话大家就都知道了。

王久良很不容易,毕业以后的两年,为了这个专题,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做这种专题,根本不会有收入来源,更没法以作品换取什么实际的利益。但他不仅坚持做下来了,而且交出了一份优秀的作业。他的展览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提出来城市垃圾的问题,我想这就是展览要达到的目的。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星期日, 06月 20th, 2010 at 1:01 am and is filed under 生活记录.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Both comments and pings are currently closed.

13 Responses to “垃圾围城”

  1. 欣燃 说到:

    没忍住,在豆瓣和twitter上推荐了一下。
    垃圾分类,实施起来好像阻力很大,就像张角说的,我们都在观望回收时有没有分类。春天街道免费发放给家里两个质量很好的分类垃圾桶,市政府经费投入不小,但并没有取得实际意义,我家的垃圾桶被妈妈拿去装杂物了,让人哭笑不得。
    对于50%的老百姓来说,宣传没有用,收费和奖励可能才是唯一的意义。自从超市塑料袋收费以来,大家都学会自备袋子了。还有塑料回收,如果食品包装袋有人付费回收的话,我相信大爷大妈们都会攒着。
    无奈,但可行才是王道。相信台湾也是被逼出来的。同理的应该还有日本,我猜。
    你说“艺术在大多数时候,是一种欺骗。但此刻,却是生活的还原。如果说这些图片仍旧有所欺骗的话,就是它们把城市周围的垃圾场,集中地摆到我们面前。”好诗意,等世界杯完了,诗社做个环保专题吧。
    (我明白了,啥也争不过世界杯。。。)

    • Nana 说到:

      其实看我们大陆现在经历的一切,台湾早期,在经济起飞的阶段都经历过。很多事情应该有所借鉴。

      环境保护也是一样,也是教育的结果。台湾连五岁的小孩子都知道乐色分类的事情,买外带回家吃过,都知道把纸杯洗一洗然后放纸张回收,塑料袋洗一洗,放塑料回收。日本做的就更好。似乎不是土摩托写的,日本垃圾分类回收,说是去了日本,连倒垃圾都不会,学习了很久。

  2. 鲍昆 说到: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是北京某个部门的官员,曾经在十多年前推广过垃圾分类。但那个工作只是在各个社区安置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两个垃圾桶而已。今年春节同学聚会,我问他那个工作后来为什么没有继续进行下去?他说,没办法,没有人“作为”。
    这项工作其实民间一直在呼吁,许多非政府组织也在积极推广,但是政府不响应,那一点办法也没有。昨天在宋庄美术馆和那些值班的小堡村妇女聊天,她们说那是领导的事儿,咱们管不了。我说你们周边都是垃圾,地下水也被严重污染,你不觉得有危险吗?她一脸的无所谓,似乎那些不关乎她自己和自己的后代。看来这个工作需要大家持续的宣传,中国目前的这种状态,不只是政府的问题,无意识的群众也是造成这个大家都都不满意的现实原因。

    • 欣燃 说到:

      鲍昆老师,我在想您说的“不作为”。有“无意识”的问题,是不是还有一个客观的限制,垃圾回收产业链有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模式。
      民间资本进入这一领域,是不是还需要很多政策来扶持鼓励?好像土摩托在关注这个……

      • 鲍昆 说到:

        欣燃,好
        民间资本实际上是很难在这个行业有真正作为的。垃圾的处理是一个相当系统性的社会操作。我另一个大学同学以公有资本曾经介入到这个行业,当然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介入,但无奈的是,最终铩羽而归。因为这个链条的体量太大了,根本不是一两个企业所能解决的。它还是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协助。如果政府只打雷不下雨,垃圾处理永远是一个不能打开的死结。

    • Nana 说到:

      鲍昆老师,肯定是这样的,政府作为和民众素质提高都是很重要的。它们缺一不可。
      这确实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都重视这些事,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
      加大宣传力度,先培养环境意识,也许更实际一点。每个人都能像你们那样自觉的去做点切实和力所能及的事情,整个社会就能有所改变。
      用自己的力量去做宣传和倡导,积小流以成江海呀。

      • 欣燃 说到:

        是啊Nana,不能沉睡在我们“幅员辽阔”上,不能沉睡在我们“地大物博”上。
        “谈大事”的人太多,但当现实无奈时,也需要肯做小事的人的。

  3. long2 说到:

    超市塑料袋收费很有效果,俺村一个袋子两毛钱以上,俺小气,所以从来都是自己带布袋子。俺村的绿色市场有纸袋。不要钱。中国超市塑料袋,也不要钱。我就拿回来,最后当垃极袋用。

    • Nana 说到:

      我看北京的超市塑料袋已经开始收费了,效果肯定很明显,反正我在每次走进超市的时候都会想起来没带袋子这回事。

      美国这方面做的不好,我回去从自己做起。

    • 鲍昆 说到:

      香港有卖一种轻便袋子,折叠后可以放进衣服口袋,打开后就是一个大袋子。我现在经常用,好使极了。Nana可在台湾找找看,估计有,但唯有我们这里没见过。

      • Nana 说到:

        台灣這裡很多地方買,也很多地方送。

        我有一個,粉紅色心形的,囧。。。。。。

  4. 11楼的花满楼 说到:

    我家就在天通苑,而这个地方的二手房价已经超过一万五千。
    花了三个小时看你的博客,很开心。
    可能是感冒的缘故吧头很痛,明天继续关注,希望你一切都好,保持那样的好身材,那样好看的手指,那样的好心情。

    • Nana 说到:

      我的blog还有这么认真的读者呀,开心。。。
      谢谢,也祝你快乐,希望你看到的时候,头已经不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