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生活记录 Category

食养山房

Jun 24th, 2010 Posted in 生活记录 | 6 comments »

这是台北县汐止山上的一家餐厅,占了很大的一片山。有溪水和树林围绕,有各种颜色的蝴蝶飞舞。

餐点做的很健康,又漂亮,环境又好,价钱也不贵。就是位子难订。周末的位子要提前一月才能订到。

展览图片

Jun 24th, 2010 Posted in 生活记录 | 评论关闭

贴几张《垃圾围城》的展览照片。

户外

户外

屋内

屋内

被丢弃的纸杯

被丢弃的纸杯

被丢弃的酒店拖鞋

被丢弃的酒店拖鞋

展览大厅

展览大厅

可惜没有想到要拍久良的照片。左边数过来,第五个,那个小小的人就是。

每晚一桌

Jun 21st, 2010 Posted in 生活记录 | 11 comments »

今天开了一个腾讯微博,本想传图片,却被告知需要15天后,先发这里吧。

晚上在朋友的公婆家吃饭,他们家每晚都是这样一桌,饭后三盘水果。大姐一个人做,每餐饭不算买菜时间,准备和烹调,两小时。RS也去吃过,大家围在一个圆桌旁。桌子上还有转盘。

一桌

晚餐

一桌

又一餐

他家是典型的本省人,阿伯听懂一些国语,但不会讲。阿嬷听不懂国语,也不会讲。其他人都会讲会听国语。家里祖传的草药生意,在白鸡有店在苗栗有地,生活富足而简朴。家里有一个儿子在中大教书,有一个女儿出国留学。三个孩子还单身。阿伯有两个孙子和孙女。订中国时报,七点看布袋戏八点看连续剧。没人吸烟,阿伯每晚喝一瓶啤酒。今天我陪他喝了一点,聊聊天,阿伯人又老实又淳朴,讲最简单的闽南语,说今天的猪肉是山里捕到的野猪杀的,山老鼠很好吃,等等一直不停地说,我会的闽南语就尽量讲,其他以国语对答。听不懂的时候我就在桌子底下踢朋友的脚,她要是也懂得就给我翻译,要是也不懂得就摇摇头。

垃圾围城

Jun 20th, 2010 Posted in 生活记录 | 13 comments »

我去过几次天通苑,那个地方离北京颇为遥远,很像是另外一座城市。去年鲍昆老师去参加某个人地图收藏展,说是在展览上面出现过一张地图,很快就被北京市政府要求撤下,内容就是北京市垃圾场的分布图。据说,天通苑就是建设在一座巨大的垃圾场上的。围绕着北京城,在这张图片上,星星点点分布着的,就是垃圾场。

垃圾是城市的排泄物,和呼吸一样自然。但是为什么要回避这个问题呢?必有隐情。

前几天看了王久良的摄影展,垃圾围城,感觉很震撼。

Jura曾经说过,任何照片,被放大到足够的尺寸,效果都是震撼的。如果人像被放成真人大小,在视觉效果上必定不一样,那时站在照片前,仿佛是站在一个人前面,会产生类似对话的意义。

我在宋庄美术馆看到了毕生见过的最大照片,当然,天安门上的主席像不算。马晓霖数着墙上的格子,告诉我们说,有八到十米高,将近二十米长。那是北京周边众多垃圾场中的一个。

那张照片是很多纸张拼接起来的,细节很丰富。垃圾被还原成真实大小,恍若站在其中,背景向远方延伸。宋庄美术馆很大,所有墙上都是这些照片,大大小小。

置身在艺术殿堂,满眼看到这些东西,会不会觉得有点奇怪?艺术在大多数时候,是一种欺骗。但此刻,却是生活的还原。如果说这些图片仍旧有所欺骗的话,就是它们把城市周围的垃圾场,集中地摆到我们面前。

其实垃圾场远远没有这么集中,也许很多人会这么想。现在还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眼不见为净。

但假如有一天垃圾果真如此堆放在城市中,我们该怎么办呢。我想那时地球人早已造好太空船,他们会像《Wall-E》里面一样,在太空生活吧。那应该是很久以后的事情,现代人不必挂怀。

未必是这样。环境的问题近在眼前。

越来越多的水源被污染,这些年,大家都逐渐喝起瓶装水。天通苑已经建在垃圾场上了。如果买房子的人知道这些,还会不会想要住到那里去呢。我可能不会。

中国社会发展伴随着垃圾的增多,破坏环境浪费资源成为理所当然的发展必经阶段。如果有人说发达国家在资本积累的阶段,也经过这样的过程,现在说我们在为发达国家所遗留的问题买单。我并不是很同意这一点。发达国家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发达国家中我最了解的是美国。他们在完成资本积累之后,并没有停止对资源的侵占,与此同时,资源的浪费只有以惊人来形容。每天那些邮件印刷品把信箱塞的满满的。百分之九十的信件看封面就知道可以扔掉了。银行在提倡无纸化的同时,又在制造着大量的垃圾广告信件,每天准时投递到每一家庭的信箱。整本印刷精美的邮购宣传册,准时每周每月发到家里。过度包装的商品,超市里成叠的免费塑料袋。多数垃圾都不是分类回收的。

小小台湾这方面倒做的不错。垃圾分类宣导做得很深入,措施也很具体,专门的人来负责。马英九还做台北市长的时候就会在电视上号召民众把用过的宝丽龙饭盒洗干净再丢入回收。满街都是分类的垃圾筒。八德市偷偷把垃圾倒到大溪,就会在电视里被猛烈抨击。

其实,我们中国也有口号,垃圾分类,从我做起。有一天我在朝阳公园试图把塑料瓶丢到可回收的垃圾筒里,张角却对我说,你现在分类根本没有用,收垃圾的还是一起收走。节能减碳,珍惜资源,其实我也没做过什么事。电脑即使三个月不用也不关机。喜欢马力大的车子,喜欢暖气充足的房子。每次去家乐福,还是一如既往地会忘记带袋子。每次去买咖啡,还是一如既往地不带杯子。我错了,我不喝,我不喝还不行吗?其他坏事,我就不记得做过什么了。小时候,我最喜欢的老师同时也是最喜欢我的老师曾经写过字帖,让我临摹一百遍呀一百遍。他写的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下面的话大家就都知道了。

王久良很不容易,毕业以后的两年,为了这个专题,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做这种专题,根本不会有收入来源,更没法以作品换取什么实际的利益。但他不仅坚持做下来了,而且交出了一份优秀的作业。他的展览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提出来城市垃圾的问题,我想这就是展览要达到的目的。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出境入境

Jun 18th, 2010 Posted in 生活记录 | 18 comments »

十年前听的歌。

三天来只睡了十个小时不到。心里有事的话,想要几点起来就会在几点醒来,我的生物钟比手机闹钟还可靠。

今天早上五点起来,匆匆收拾行李,只有小小的一袋。想着要再买些书,便多带了一个几乎空的箱子。赶到机场才发现,因为记错航班,比上次早来了三十五分钟,一边庆幸着多亏起得早了,一边过了边检。

闲逛时看到北京机场8毫克的中南海只要人民币34元,真想买一些回去带给韭菜。一边走路一边折腾手机里的号码,把新添加到联系人号码前面加上+86,这样出去就可以直拨了。窗外在下雨。

周围的人不多,走得都很急,大家在清晨出门,我想多数都会因为舍不得这整一天吧。

上飞机的时候已经比起飞时间迟了。飞机很空,旁边的人看到我来,自动坐到别的排去了。我系好安全带就睡着了,醒来的时候正好十点。八点三十五分的航班,飞机居然还在原地。机长开始广播,因为机场上空有雷区,机场已经关闭,起飞时间待定。打开手机收信,约的人发信来,说三点准时办公室见。人没睡够的时候脑子就变很慢,我用上了两只手指计算现在距下午三点还有几个小时。一边算一边等,到机长再次广播没有起飞消息的时候,我决定回信把约会取消。

然后天就变得像锅底一样黑了,哗哗的雨。空服员这次送饭,问的是要中餐还是西餐。中餐只有几粒米的白粥加上鱼泉榨菜,加上一个卤蛋和面包。吃完了想开始看书,头就开始痛,折腾到十一点多,我开始到处打电话。焦虑来了。打了电话继续坐椅子上发呆,脑袋里面胡思乱想却又空空如也。

十二点半以后,飞机开始滑行。离开地面的时候我已经毫无知觉,一点兴奋不起来。当白色的云朵和蓝天在身边绽开的时候,我拉下了窗板。

在飞机上枯坐了七个多小时,只飞行了2130公里。

打开手机,30多条新短信,叮咚叮咚个没完。

明天晚上去看费玉清演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