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敬业的婊子

Jan 5th, 2012 Posted in 生活记录 | 38 comments »

新浪微博多了一个悄悄关注,这个新功能太有意思了,君不见一江黄河春水向东流,世人都在拍手称快。我来说点坏话,尽情表达一下小人之心。

微薄上的提示是如此这般:

Screen Shot 2012-01-05 at 10.51.17 AM

悄悄关注

显然有需求,新浪才会推出这样的功能。但我不理解的是,为什么一个貌似好事的关注和被关注要搞的这么神神秘秘呢?想来某些关注和被关注,有一些不可与世人道的内情。什么样的关注适用这样的悄悄关注呢?

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1, 处于婚外情中的男女
2, 关系暧昧的男女,暗恋对象,或者前妻前夫前男女友
3, 竞争对手,敌人,战术上藐视敌人,战略上重视敌人
4, 未来的荣格,尼采和佛洛依德。

第四类人存在,但不会出在新浪。
第三类人存在,但这绝对不是一个有效的办法,有这个功夫还不如去好好想想办法怎么做好自己的企业,用实力来打击对手。关注别人有什么用,除了羡慕嫉妒恨。
第二类人存在,前一段时间我遇到EX,他问我是不是拉黑他了,我说没有,他问我是不是有小号,我说没有。当时要有这功能,他可能就不会问我了。
第一类人大量存在,丈夫妻子在看他们各自另一半的微薄与关注的时候,什么都不会发现。他们照样私信,私底下乱搞,表面上一切正常,什么都没有。新浪微博给多少奸情提供了方便。。。。。。感叹!

新浪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功能,就是关注并屏蔽。这个功能就是,我关注了某一个人,他也出现在我关注的清单里,但我可以让他的任何更新,都不出现在首页的时间流里面。无论他写了什么话,只要不提到我,我就看不到。我们爱面子啊,又不想看到他说话,又不得不关注他,或者说让他知道我在关注他,只有这样做,让双方都心安理得了。关注了一千九百人的大佬们,难道把大部分自己关注的人都打入冷宫了吗。

假装关注某人,和偷偷关注某人。堪称新浪创造的奇葩,完美的一对壁人。

把这事上升到民族的高度太过份了。但我仍然要说,新浪微博这些招数,太中国特色了。外国人肯定也能想出来这个办法,但我们中国人,拥有2.5亿用户的新浪,却能把他们堂而皇之地做出来。关注一个人,不关注一个人,这种事应该是堂堂正正的,为什么要偷偷摸摸的呢,即使想,也不好意思吧,过得了自己心里的那一关吗?当然,已经发生奸情了,心理难关早就过了,偷偷关注又算什么呢。

新浪为了夺取用户,为了运营而不择手段,我能理解他们的经营压力,他们要做成功,就要有出其不意的心机。

现在互相勾搭的通讯工具太多了。相比之下,腾讯做的微信,也给一夜情婚外情提供了方便。但那个东西,说出去没有什么,就是一个身边人,勾搭好了就成,不成算了拉倒。不象新浪这样,可以把一个看起来完全是谎言和奸诈的东西,窃笑着送到你的面前。我再提供个商业模式给新浪,今后可以推出一个谁在关注并屏蔽我,谁在悄悄关注我的功能,买十万一个,至少有十万人会买。这样又现赚200亿。那个话怎么说的,两头吃肉还是什么。

新浪微薄和twitter,是中外的两种微博模式。常有人比较评价二者的异同,这实际上是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别看Facebook红极一时,一旦进入中国,不改变商业模式,就要和google败给百度一样,想要成功就要被血淋淋的现实教育成比新浪还坏。

溜达说了一句话,我认为非常的贴切,他称赞新浪真是敬业的婊子。

我佩服新浪,不管怎么说,它成功了。
我只有佩服这敬业的婊子。

奥威尔的箴言

Jan 5th, 2012 Posted in 生活记录 | 33 comments »

王佩前一阵在白板报上推荐了不少尚在更新的博客。鉴于我与他多数时间趣味相投,于是毫不犹豫地订阅了他所有的推荐,一个个找rss,还真多。为此还特意在Google Reader上面建了一个新目录,叫做佩推,和淼推登对。原来还有个菜头推,全部技术流。相信与王佩同声同气的人不少,因为我的博客列于其中,订阅数瞬间增加了好几倍。

佩推那一大堆里面,更新最多的是一个翟华博客,虽然也都是摘来摘去的,缺乏深入探讨与分析,浅尝辄止,但作者涉猎众多,翻翻还有些意思。最近有一篇写委婉语的,经济学人去年底的一篇《Euphemisms: Making murder respectable》,中间提到中国人说话不直接,我看了文章,有一段说中文,烟和酒,加在一起就是我们研究研究,真实意思其实是让人送烟送酒。虽然中国整体腐败,但这么解释也太牵强,当笑话听也不好笑。可见神秘的中国给世人留的什么印象。

东方西方,都习惯用言语来粉饰太平。厕所,美国人叫restroom,除了高级商场饭店,我还真没看见哪个卫生间有沙发让人休息的。美国人还叫公共卫生间为bathroom,谁见谁在里面洗过澡吗?台湾人叫化妆室,我要是男的,可真不好意思进去。倒是中国人直接的多,直接叫厕所。

文中说西方的几个事例也确实如此,二手车叫做Pre-owned vehicle,好点的二手车前面还要加一个certificated,让你买起来更放心,像新浪微博加了V。委婉的说法其实就是谎言,但我们沉浸在其中无法自拔。

能不能有哪一天能够离开这些冠冕堂皇的客套话和假话呢?

经济学人此文的标题,语出著名政治作家乔治奥威尔的《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我读过一些英文版的《一九八四》,对乔治奥威尔的语言风格印象颇深。简练,自然,坚硬,不取雕饰。这样写作的作家还有著名的海明威,雷蒙德卡佛,都类似硬汉风格,从语言上看简单,实际上深具匠心。

奥威尔在文中分析了很多例子,还总结了六点,提供给大家以避免重复错误。对他来说,语言不是文学的,只是为了表达,让人明了作者的思想,而不是相反,为了掩盖作者的思想。因此必须简明,直接。

此六条有英文版本如下,我翻译成中文,跟在后面。

(i) Never use a metaphor, simile, or other figure of speech which you are used to seeing in print.
永远不要适用暗喻,明喻,或者你在其他印刷品上面经常见到的描述方式。

(ii) Never us a long word where a short one will do.
如果短句短词解决问题,永远不要用长句长单词。

(iii) If it is possible to cut a word out, always cut it out.
能删掉的字词,删之。

(iv) Never use the passive where you can use the active.
永远不要以被动语态来代替主动语态。

(v) Never use a foreign phrase, a scientific word, or a jargon word if you can think of an everyday English equivalent.
能用一个日常的单词表达,则不要用西谚,拽技术词,或者所谓行话。

对照这几条原则,我删掉了上面写的大半,调整了很多词句,但仍然无法达到前五条的境界,删的太干净了,反而需要很强的功力,花里胡哨容易的多。心下觉得很沮丧。女人么,就是弯弯饶多,花花肠子多。但乔治奥威尔的第六条来了:

(vi) Break any of these rules sooner than say anything outright barbarous.
如果为了避免说出粗话,那么以上就拉倒吧。

我就心安理得地让那些规则拉倒了。反正自己乱写也谈不上任何风格,只要它们不是假话和客套话,那规定那么多条条框框反而多余,奥威尔的规则,就先靠边站好了。

我的二零一一

Dec 31st, 2011 Posted in 生活记录 | 48 comments »

我从来没写过总结,间或有老师或长官要求写,我就用抒情散文对付过去。人没死呢,无法盖棺定论。即使死掉,被放在水晶棺里大雪天在路上铺满外套,又如何呢?又何如啊!毛蒋还不是彼一时也此一时也。都是那浮云。

能想起来的事情说几件好了。

圣诞节全家在缅因过的,五个家庭住一个房子,虽然各有卧室,但挤的要命。节过的不好。嘟嘟生病,我一点滑雪的心情都没有,又不能上网,于是结结实实地看了几天书。把《五月盛放》看了又看,爱不释手。最后一天晚上放在床头的柜子上,水瓶洒了,书都泡皱了,起床看到,心疼了半天。

窗外很冷很冷,华氏零度,Joey天天穿了薄衣去上课,滑雪学的已经相当好了,一个劲说明年还要来。十个小孩头凑在一起,玩iPad,大小差不过四岁。大人也是十个,在美国十几年,繁殖了一倍人口出来。两个大人两个孩子,几乎每家美国人都如此,有一个娃的也被靠边家的三个中和了。总体人口增长率,不知道是高是低。

读书还是下半年多一些,读了一些难啃的萨特,还有些通俗哲学书,杂七杂八的什么类型斗有。乔布斯传记还没有看完,不过暂时不会看了。二零一二来了,要只争朝夕。

昨天看了九哥提供的《金陵十三钗》,南京地方话听起来很熟悉,有父辈的口音。听到教堂里的男孩说,他的名字叫陈乔治,我就笑场了。电影挺煽情的,我善于被这种片子感动,但画面和声音不同步,抵销了不少我的眼泪。张艺谋是拍这种戏的老手,他一定有那种萝莉情结,处女情结什么的。

开始的巷战,简直和《拯救大兵雷恩》一模一样,喔,我是和谁看的那个电影?片子本身没有什么好说的,我见过一次严歌苓老师,觉得她就是会写这种剧本的人,一点不出所料。但剧情在卡车西行这里戛然而止,留的空间太多了一些,尾巴收的太仓促了。可以让那辆卡车在寒冷的风里走,走十五分钟,变换两边的风景,从浓到淡,男主角也不需要太多的表情,在第七分钟的时候,流两行清泪。卡车斗里面发出一些声音,他侧耳细听,表情收敛了一些,泪水便凝固下来。发现前方无事,他就一直走,雪落下来,路边,跟着拍两分钟,直到一个转弯,卡车慢慢在视野里消失。我喜欢那种意味悠长的结局,虽然看起来十分空洞。卡车开三分钟,便是斯皮尔伯格,卡车开了八分钟,则非常北野武,卡车开十五分钟,就十足蔡明亮了。

不过,这些都是想像而已,前面通篇张艺谋式的铺张,很多地方恶俗。虽然一定会有人说,蔡明亮北野武也高明不到哪里。

对了,拍《其后》的森田芳光死了。这些日子又死了其他一些人,年底了,阎王爷的任务没完成,和交警一样突击抓人。金正日被美国媒体讽刺了个六够,高华死于吐血,还有一个叫木什么的。这月初还看了一个日本片《奇迹》,方恨少推荐的,说是庆祝新干线通车鹿儿岛的片子,温馨。说的两兄弟,分别和分居的父母住,但许愿要重新让家庭完整的故事。他很久没有给我推荐电影了,我就兴冲冲地看了。看完之后,马上就发生了一个真的奇迹。我说的马上,大概就是十分钟,简直奇迹到极点,让我难以形容它到底多有意思。

Joey那天在夜空里看到shooting star,旁边的小姑娘教他许愿,他怎么也不肯告诉我许了什么愿望,只是说让我知道他的愿望,那些wishes就不能come true了。但愿他许的都是容易实现愿望,单纯的孩子,让他美梦成真吧。旁边的小姑娘已经不相信Santa了,大孩子坐校车的时候告诉她,那些Santa给的礼物都是爸爸妈妈买的,不过,她没有告诉Joey这件事。

今年的事发生的不多,比较重要的事是回北京学会了游泳,好在平常写写博客,重要的事都在里面呢,重要但不能说的事,在我心里,不会忘记。我对中国比较审美疲劳,虽然说了请所有的群友吃饭,但近期真的不想回去了。我发现中国人生活的普遍十分焦虑,未来的政治经济方向不明,都在潜意识里觉得好像马上就要坍塌的大厦,每次都像《魔鬼终结者》里面的机器人,能够摇摇晃晃地重新塑形起来健步如飞。中国的环境差,我祝所有卖口罩的都发大财,你们做的是惠及子孙后代的生意。

韩寒写了三篇革命民主自由,天哪,那么多人说他没读过书,没资格谈论这个问题。我昨天看到有人质问王小山,“你有什么资格批评蒙牛?!” 三哥的回答很响亮:“你有什么资格问我要资格?” 韩寒的问题无非是一向贬斥政府,如今把论点集中在最普通的我们每一个人身上而已。我理解他这样说的原因。对于微薄这个事,他是冷眼旁观的,与置身其间的男女主角们有很大的差别。君不见那一个个义愤填膺振臂高挥的五毛党和带路党,在微博上是如何投入的表演。8w问我为什么变成左派了。我从来没有左过,只是如今认清了更多右派的面貌而已。为什么一定要划出左右呢?

韩寒在第一篇谈革命里面说的,最不得人心,被批评也可以理解。太多的人说他过气,而我觉得他只不过是指出那个皇帝赤裸的孩子。中国人的素质,还有制度,这个鸡和蛋的问题,我觉得在美国很好回答。不是到了一个号称最民主的地方吗?用制度来约束自己了,不错,看起来一切都解决了,在美华人素质很高。但南桥写过一篇《丑陋的华人社区》,那里面的事,算什么呀,波士顿二十万华人,比那篇文章夸张的可多了去。但比起国内的很多事,我觉得美国还是单纯多了。这是我厌倦回国的原因之一。

大家在缅因的时候,我带了一些吃火锅涮肉的东西,准备了一大桌子。有二十个人呢,当然会吃不少。可是有人问我,吃不完怎么办呢。我说“扔掉,2011年都要过去了,难道还留着这些东西吗?就让它们随风去吧。”

可惜,在那么冷的地方,没有风。扔掉的东西在野地里,也不会被分解的。我看到了很多珠峰上的尸体,十分震撼。觉得我要是能长眠在那个地方,也挺好的。只不过珠峰的墓地可能很贵,我买不起。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2012的说法,我只信手上拥有的,扎扎实实的东西。

但是谁又知道,那些东西是怎么样的呢。

我是那只薛定锷的猫啊。

祝贺,你们仨

Dec 15th, 2011 Posted in 生活记录 | 2 comments »

王佩喜获麟儿,发来照片为证。

从此世界变成你们仨。

新生活开始了。

送上无限祝福。。。。。

锡婚

Dec 15th, 2011 Posted in 生活记录 | 9 comments »

昨天看到草草收场的文章《满面风霜(外篇)之执子之手》,写在他的锡婚之时,便查了一下锡婚的年份。有一篇文章说道:结婚十年便称为锡婚,如锡器柔韧不易破裂。

锡器真的是这样吗?早上热牛奶,抓起了去马来西亚时,Ar New在市场买的锡瓶。好像我每次去东南亚,都会抱些锡瓶锡罐回来,原来的那些都有发黑,早不知被我扔到了哪里。Ar New的这个拿起来,闪亮如新。我一直把它摆在餐桌上,不过半年光景。大宝天天见,于是渐渐视而不见。想来真的有点像婚姻呢,看久了,越是在眼前的东西,就越看不到。当我重拾起来,看到它美丽的外表,整洁清晰,闪着金属的光芒。

锡瓶是金属,Ar New买的不便宜,想来是真的,也很有些分量。我在吉隆坡,和他在市场里闲逛,他径直走到一个店铺里,让我挑一个瓶子。这一个通体削瘦,然弧线流畅,很有些绰约而稳定的姿态,我就选了这一只。Ar New说好看,我很不好意思地让他付了钱。他说你拿回去可以插一枝花。我回美国的时候,家里摆着欢迎回来的花朵,我拔出一枝玫瑰插在瓶中,半米长的茎,还剪短了些许。花很快就凋谢了,而瓶子不会。

它好看,又小巧,从此便被我放在餐桌上,陪伴我的生活。

锡瓶

Vase with Rose

别人送的花,自己买的花,都太大把,这一个小小的瓶子,放不下。总要记得从大把的花朵中,取出一枝,才能装点这个瓶。不过,这样记起来的时候少,通常都是很多花朵,轰轰烈烈地开在一起,他们是爱凑热闹的,大概我自己也是,这样便忽略了独处的好。我报了插花的课程,一直都没有去上。只有一枝花,不用学,插在瓶中就好,无论如何都会是美丽的。而两枝花以上时,才会产生分别。这好像一个人过日子的时候,怎么样都十分确定,能够被评论的,只可能是花朵本身。但两个人一起过,内容就丰富起来,多了无数的可能性。就像一盆插花,可能被人啧啧称赞,可能看起来稀松平常,但被啧啧称赞的实际上也可能糟糕透顶。

朋友来家里做客,总会带一些东西。中国朋友多数喜欢带小菜,美酒,蛋糕。老美朋友很多时候会送花,有的花很特别,长长的,长长的,巨大的两朵玫瑰,开了半个月之久,我都不知道朋友从哪里买的。我把它倒吊着风干,尚且是很大一朵,保持着当初的形态,只是颜色褪尽,变得像一团揉皱的卫生纸。这就是我不喜欢康乃馨的原因,他们生下来,就是一团一团各种颜色的卫生纸。玫瑰还有一些坚持。

我现在渐渐不喜欢玫瑰啦。它好看,但太不耐久。想买到能开很久的,可能要花很多钱,还要有些运气。结婚久了,生活就变得粗糙,不适合这种细腻的需要精心守护的美丽。十年的婚姻是不是太久啦?我不知道草草收场现在的生活,但看到他们开始的日子,那些点点滴滴的瞬间,他甚至还可以清晰的记起最早看房子的时候,每一样东西,每一个走道的位置。这大概不是仅仅记忆力好才可以。

生活对有心人总是眷顾的。

祝他们永远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