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看电影

你是那一树一树的花开

Feb 17th, 2010 Posted in 听说读写 | 19 comments »

如果有人拍一部电影,没有漂亮的男女主角,没有打斗,没有凶杀,没有特技,没有3D,没有外星人,那可以说,他没开始就已经失败了。没有上列的元素,就没有票房,没有赚钱,就不算成功。这个世界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现实到只剩下一条,就是钱。成功的导演等同于赚钱的导演。不过,《塞拉菲娜》不包含任何一种流行的电影元素,仍然可以获得众多奖项,实在不可思议。我看之前,没有任何期待,可看过以后,十分惊讶,不敢相信这都是真的。它精致,美丽,质朴,让人难忘。

花落花开

这是一部传记电影,男女主角都是历史中存在过的人物。故事从1914年讲起,塞拉菲娜路易住在巴黎郊外的小镇,是一个卑贱的洗衣妇,一个富人家里的帮佣。她身届中年,肥胖臃肿,穷困潦倒。她没有食物,到处接受施舍,全无一句话感谢。她用赚来的工钱买颜料和画笔,坚持不懈。画画是个高尚的艺术行为,可这个微末胖丑的妇人却喜欢。塞拉菲娜笃信天主,从教堂绚丽的玻璃窗格上取得绘画的灵感,她虔诚地画着画着,从未期待过别人的赏识。但冥冥中安排了贵人出现,她为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威廉伍德打扫房间。德国人伍德发现了她的作品,如获至宝,奉为天才,开始鼓励塞拉菲娜努力创作,提高技艺,成为真正的画家。但一战开始,貌似逃兵的德国人伍德不得不逃离法国,从此与巴黎郊外的桑里斯小镇断了联系。可怜的塞拉菲娜又从天堂堕入地狱。

如果有人看过《立春》,那王彩铃的故事就到这里结束了。而《塞拉菲娜》的故事还没有完,她也像那些不得意的天才,贫困的民科们一样,一边挣扎度日,一边勤奋耕耘。是天主的召唤,守护天使的指引,给塞拉菲娜巨大的力量继续创作。她的技巧日臻成熟,画作内容也更加丰富。终于有一天,她的两幅画作在桑里斯市政厅展览时,被战后回到法国的威廉伍德重新发现。

故事以后的情节就和一般的天才与伯乐没有太多两样了。天才有了钱,并且以为自己会有更多的钱,所以毫无节制地用度,伯乐遭遇全球重大经济危机的打击,无法为天才提供更多。塞拉菲娜却在为了自己的画展开幕,与守护天使做了隆重的相约,她定制了昂贵的婚纱,家里摆满银器,终于在受到打击后,因行为乖僻被送进精神病院,在那里聊度残生。伯乐在天才死后的第三年,让社会重又认识了塞拉菲娜留给世人的画作。

如果有人问我鲍昆老师是做什么的,我觉得就相当于当代的威廉伍德。呵呵。

剧透完毕。说几句闲话。

一,塞拉菲娜的画

塞拉菲娜这样描述自己作画的灵感:圣女大德兰说过,“执着于自己的作品,在锅子里也能找到上帝。”
塞拉菲娜的画多以水果,树木和花草取材,色彩斑斓,如同飞舞的昆虫,凝视的眼睛,有时候看起来甚至很可怕。电影里面出现的画作,绚丽多姿,龙飞凤舞,非常漂亮。嗯,我努力不往毛毛虫的方向去想。

塞拉菲娜被发现于一九一八年左右,那时的欧洲艺术也刚经历了由印象派画家和后期印象主义带来的革命,那是现代主义的起源,启迪了抽象主义和表现主义两大潮流。威廉伍德是那个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和收藏家,他发掘了塞拉菲娜,同时也是发掘亨利卢梭和资助毕加索的人。塞拉菲娜与亨利卢梭同被称为原始主义,但名气却小得多。我在看这个电影之前,从未听说过这个人。当我在网上找塞拉菲娜的画作时,也重温了无数其他画家的作品。这是一场美的大餐,让我如此地怀念那些曾经的博物馆时光。

Seraphine_Straus_Weintr

Gergorin

Seraphine

Seraphine

塞拉菲娜

Gergorin

seraphine

二,塞拉菲娜的摄影

郊外,树林,小河,无不体现着摄影师对大师的崇敬。自然风光,大片的野花,塞拉菲娜走下的山坡,小河上的石桥,室内的塞拉菲娜,都能够在莫奈,西斯莱,毕沙罗等人的作品中找到影子。看,下面的这几张画,是不是看过电影以后,会觉得似曾相识。

poppyfields

这是莫奈的阿让特依的罂粟花地,创作于1873年,现存于巴黎奥赛美术馆。画面上是莫奈的妻子和儿子在阿让特依的草地中散步。当塞拉菲娜从山坡上走下,摄影在视觉上营造出这幅画的效果。

112d941246a

莫奈在巴黎城外70公里的地方建造了一座花园,里面种满的睡莲。其中有一座日本式的小桥,这就是在莫奈的花园里面画的睡莲。纽约的MOMA还有两幅巨幅。这个画面在电影中出现于开始时,威廉伍德走过桥边的景象。

 ALFRED SISLEY

这是 ALFRED SISLEY在1873年的作品,现在藏于奥赛美术馆。威廉伍德从乡下开车去巴黎,塞拉菲娜从他车后经过,穿过这样一条小路。

painting

这是毕沙罗1876年的作品,收获。现在藏于巴黎奥赛美术馆。塞拉菲娜在田间。

monet

莫奈1868年的作品,塞纳河岸,现藏于芝加哥艺术中心。这是剧中塞拉菲娜在河边洗衣服的景象。

cezanne

保罗塞尚著名的静物苹果,1890年,现存于圣彼得堡。起初我只看到塞拉菲娜的苹果,以为她在模仿塞尚的作品,但看到一树一树的花朵,才明白她已然超越。

三,塞拉菲娜的表演

这样的女主角得奖,简直是不可避免的。Yolande Moreau,我看过天使爱美丽,却忘记了里面的疯女人,但肥胖的塞拉菲娜却让我永远铭记。如果仅仅是观赏表演,这两个小时的时间也是超值的。

塞拉菲娜

Seraphine

塞拉菲娜Yolande Moreau

四,上一个世纪

这个故事发生于整整一百年前,当我们回头去看过去的一百年时,一定会有很多感慨,仿佛二十世纪发生了比前面两千年更多的事情。我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止不住地思考这个事情。这二十一世纪转眼就过去了十分之一,后面的一百年,会发生什么事呢。

链接俩:

哥舒

Red Sox

我所不知道的南斯拉夫

Feb 1st, 2010 Posted in 听说读写 | 23 comments »

关于南斯拉夫的一切,想要记得,只能凭借一条,记性好。比如,罗布莱斯库,普里莫拉茨,谁知道它们代表什么意思。比如萨格勒布,库斯图里卡。那门外语十分玄妙,仿佛外星人使用的语言。就像一次我路过冰岛时,到处看到那种很长的单词,里面看起来没有一个元音字母,无法断句,没有切分标记。南斯拉夫的那些字也是这样,要把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一些字母连起来,并且,即使读出来还不能理解它的意思,那只有靠记忆力惊人了。我的记性实在是很不好,总是分不清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也许这两个国家里面有一个的首都是地拉那,参加中学生知识竞赛时,我回答过这个问题,但忘记了答案。这几天一直在想,我到底看过什么南斯拉夫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到底说的是什么故事?它说的是不是南斯拉夫?。如果不是,那么《地下》,就是我看的第一部南斯拉夫电影。

这个电影时长两小时四十五分。前面的一小时,我大概小睡了十五次,大睡了五次,而且每次大睡都结结实实到天亮才醒来。这下总算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人看不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太惨了,我望着下面的进度条,才勉强完成了三分之一,心里的嘀咕如夏天午后的蝉鸣。后面俩小时可要怎么过呀,作业可要怎么交呀,会长再威胁我他快饿死了让不让他去死呢,这叫一个发愁。第一天睡着前最后的影像,是浴室里女人的那朵花,摇啊摇啊摇,天哪,电影才开始了没有五分钟我就睡着了。第二天,第三天,终于在星期六晚上,我看到一小时零七分钟的时候,猛地醒来。只有上帝和马高先生知道,那一刻发生了什么。

我终于在那个时候明白,这一切都是一个阴谋。电影迅速显得深刻起来。

南斯拉夫人真是个奇怪的人种,我在开始的一小时中的半梦半醒中总是在想这个问题。他们的快乐是真的那么茂盛,还是这帮人本来就是没心没肺?也许这一切只是导演的安排,我糊涂了。无拘无束和天真烂漫从四面八方向屏幕涌来。不过,我没有被导演说服,一切进行的毫无道理,只是单纯的荒诞和笑不出来的搞,我上网已久,对这些东西有抵触的本能。但我清醒以后,逐渐看到一些黑色幽默的血统长大成人。

从舞台上的娜塔莉被劫持,到骑着自行车发电照明,马高同志站在风中的诗朗诵,演员法兰斯之死,每个桥段都非常巧妙。小黑的儿子约凡的婚礼,是一场极其精彩的戏。每一个人都有出色的表演,从主要演员,小黑,马高,娜塔莉三个人微妙的你来我往,到单纯的约凡与他辛酸的仙女一般的新娘,连猴子索尼都十分配合。导演把这一段的逻辑安排的十分妥帖,丝丝入扣,洋葱被层层剥开。一段一节好似一颗一颗的明珠。

终于,一个巨大的秘密到了被张扬于世的时刻。其实,原本这一切本身并不复杂,假如一个秘密能够被保守二十年,一定是某些环节出了问题。当真相随着暗夜的结束而逐步水落石出,各人表现出来的应对的态度也应该各不相同。这是我认为电影没有完全交代清楚,逻辑无法完全自洽的一点。

动物园管理员,他叫什么来着,从南斯拉夫到了柏林,在三十年的时间里,他都在做什么?整天喃喃自语了三十年,是说不过去的。钳工小黑,这三十年中一直坚持游击战争?这也无法解释。马高和娜塔莉三十年被通缉而从未被捕,逍遥法外,并且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仍旧可以从事军火的买卖,这没有可能。约凡在这三十年中从未找到过父亲,那么这个从未见过太阳的人,在太阳下如何活过三十年。噢,约凡和他的新娘一起死了,我忘了。可他们难道不是目睹着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人反目成仇的吗?两个民族的交战,最终导致了南斯拉夫作为一个共和国的消失,“曾经有一个国家,它叫南斯拉夫。。。”究竟是为什么?电影里从未交代。我一个局外不关心政治不研究党史的工科生,有无数疑问没有答案。

也许不懂得该国历史的人没有看的资格,没有欣赏的权利。但这些事情交代起来并不困难,导演只是不愿意这样做。

也许,这样的电影就不是给工科生看的。不过,我仍然觉得这个电影不错,用我们国家流行的话来说,叫做填补了一项空白。南斯拉夫不再是我记忆中的真空地带了。而这个电影的拍法,也让我觉得新鲜。虽然贱为工科生,但终生怀抱的浪漫幻想,让我对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念念不忘。

那样一块绿草地,那样的一群在歌唱的人,他们没有隔阂,也没有惆怅,这也许就是天堂的模样。而天堂,只被孤独的海洋环绕着,只存在于不知名的远方。

PS:回头一看,胡掰也掰了这么多,不禁对自己佩服起来。
睡了那么多次,有的写就不错了,是吧。

链接俩:
方恨少
RedSox

Avatar-无剧透

Jan 1st, 2010 Posted in 听说读写 | 6 comments »

主要是没有什么情节好透露的。要去电影院看的,一定都知道它说的是什么,不想看的,说了也没有用。

心乱说,一定要去看,一定要看。北京要等到1月18日才公演,他已经急的不行。那时候我确实不知道这片子说什么的,我们这儿都快下片了,麦当劳的儿童餐送Avatar的玩具已经结束,前几天拿到了最后两个,其中一个蓝色的小人,Joey问我,这个人为什么会有个tail,我答不出。于是赶紧,再不看就没得看,今天冒雪去的。

以前我只在迪斯尼乐园环球影城这些地方看过短暂的十分钟3D短片,可今天看Avatar 3D电影演了快三个小时。刚戴上眼镜的时候,很不习惯,有点后悔是不是应该去看普通版本的,可看了几分钟,就觉得选择是正确的。Avatar这个电影就两个字,精美,就一个词,大片。

电影剧本包含了诸多其他片子的情节,迪斯尼的《风中奇缘》加《指环王》加《Matrix》再加《月球》。《风中奇缘》估计很少人看过,是我十五年前最喜欢的电影。它讲的是发现哥伦布新大陆不久以后,一个英国青年来到美洲大陆,爱上了一个印地安公主的故事。爱情自然不在话下,可Avatar把这个故事又引入了诸多时髦元素,玄幻,穿越,外星人,环境,Sci-fi,乃至。。。拆迁。整体设计的又紧凑又精巧,前后呼应,此起彼伏,既紧张又有节奏。

这个片子是一定会得奥斯卡最佳特效奖,毋庸置疑,大家就是为这个原因来看的Avatar。詹老大的五亿美元,不是白花的。奇妙的潘朵拉星球,美丽奇幻的风景,就这一点,足以值回票价了。再加上特技与声光电,那就是超值。我说得再好,也不如电影拍的好,电影拍的再好,也不如去看了才知道有多好,看吧。

值得一说的就是人类对于外星球的想像力。那些NA’VI人长得太像地球人了,他们就是毛利人和印地安人的姚明版,身材高大,肌肉结实,腿部修长健美,手指头也是每手五只,牙齿也是二三十颗,分上下两排。他们看起来也是哺乳动物,连女生的胸部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外星大概没有流行Damn Good的D to F cup而已。

不知道这是不是出于对观众的迎合,地球人对于外星人外貌的想像从E.T.开始,变化并不多。而这部片子里面的潘朵拉人则包含了所有地球人的特点,看起来有如啜饮甜酒,顺口,但乏善可陈。只有头发的连接感知这点,显得新鲜有趣很多,外星人片子,如果能在这点上有所突破,那才是科幻电影的重大转折。当然,外星人迄今为止,只是地球人的意淫,所以随便发挥些想像力取悦下观众并无大碍,不妨害地球人抱着爆米花在电影院里面欣赏潘朵拉的奇花异草,怪石巨兽,那是真正美轮美奂的“世外”桃源。

导演和编剧们做出来的,确实就是一场潘多拉星的NA’Vi人为了保护自己家园,和地球人打响的一场伟大辉煌的反拆迁战役,这不算是剧透吧。

风中奇缘的主题曲[国内]

Colors of the wind [Youtube]

【看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Dec 23rd, 2009 Posted in 听说读写 | one comment »

牯岭街在台北的中正区,离著名的建国中学,只隔着两个路口,距中正纪念堂也是两个路口,那是一个很好的学区。小孩能上建中,意味着如果不出意外,就能考上不错的大学。小四的二姐,是北一女的学生。北一女有一个绰号,叫做邮差女中,因为她们学校的制服,都是绿色的。建中和北一女,相当于五十年代北京的男四女二,从来都是最好的学校,有句老话说,二四五八,清华北大。小四上的就是建中,夜间部。

夜间部多少还是不抵日间部的,所以小四被退学以后,立志考上建中日间部插班。一个初二的小孩,如果有志气,学习也不错,并且肯用功读书的话,基本上没有什么达不到的目标。所以小四的妈妈对大姐说,她对小四很放心。

妈妈都会觉得自己很懂得孩子的心思。但孩子都会觉得妈妈不懂。小四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妈妈真的不懂得。五个小孩的家庭,事业不得志的爸爸,忙碌的妈妈,只能照顾到他们吃饭穿衣。小四爱上了小明,小四和谁一起混,只有他的同学知道,小四从来也没有告诉过家里人。家里人也没有谁关心过。爸爸遗传给小四自己倔强不屈的性格,又带着他一步一步从与学校的对抗中走回家庭这个避风港。小四的爸爸对小四说,“记过就记过吧,所以啦,读那么多的书,就是要在里面找出一个以后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到头来,还不能勇敢相信它的话,那还有什么意思嘛?我希望这个事情,对你是一个鼓励,而不是一个打击。要相信你的未来,是可以由你的努力来决定的。”可是,小四努力了,未来却不是小四要的样子。

小四是一个悲剧,小明也是一个悲剧。这两个孩子,在似懂非懂的年纪,承担了他们无法承担的生活重压。小四目睹的一次次帮派事件,杀人,学校的不公,同学的欺凌,把他一步步拖向深渊。小明则在天真烂漫的年纪,就不得不学习以感情来换取自己要的东西。这样清纯可人的女孩,被叫做太妹,是很奇怪的事。太妹通常都不漂亮,漂亮的叫做笑话,更洁身自好一点。小明纯真的外表下面,隐藏着的是自卑又苍老的心。小四觉得小明在自己这里得不到安全感,所以想在小翠面前做得好一些,小四是不喜欢小翠的,他只是拿小翠当实验品。小翠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个电影是不喜欢小明的,导演借由小翠的口说出来,看起来轻描淡写,但十分狠毒。她说:“你怎么不跟小明去讲这些大道理,我差她,差得远咧。”其实,十四岁的少年,哪有什么大道理。他们只是在自己的幼稚与成熟里挣扎,看最终是不是能够战胜自己而已。小四失败了。小明没有顺从,甚至没有欺骗,从而死在他的怀中。

四个小时的电影可真长,导演用了很多时间,去交代每一个人的事情,而这个电影,又牵扯了太多人进来。而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影响着小四,成为一个少年杀人犯。我想仔细地分析中间的人,却发现没有这个能力。这是我选的一个电影,我只想说,我喜欢它,给它打有史以来的最高分。十分。并以此与电影小组作别。

一些事:

——难以想象这个电影是1992年才上演的,我以为拍成很久了,对这个故事的印象一直贯穿了我的年轻时代。每次经过牯岭街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喔,那个杀死人的少年,曾经就住在这里。那条街上现在还有租书店和咖啡馆。附近有著名的西门町,中正纪念堂,小公园,建中。现在要住在那旁边,恐怕需要很多的钱。

——杨德昌居然是个搞IT的,所以搞IT的工程师们,不要灰心丧气,这辈子拍出好的电影,也不是毫无希望。杨德昌和蔡琴的事情十分八卦,他们维持了十年的无性婚姻,被小三破坏掉。蔡琴气呼呼的说,这辈子再不嫁给男人当老婆。杨德昌前几年在美国死了,蔡琴还是没有原谅他。蔡琴在戏里面演一个配角,汪狗的老婆,1991年,还年轻还漂亮。

——眷村住的是49年以后去台湾的国军将士及家属。那些房子很多都是临时搭建的,住的人来自中国各省,成份非常复杂,纷争很多。他们没有地产,但是也不需要缴租,实行配给制,和一般的台湾人很不同。很多人即是邻居又是上下级,关系错综复杂。小四家不住在眷村,他爸爸属于公职,凡军公教都是吃国家饭的。但严格说只有军职住眷村里面。眷村出了两幺拐,非常正常。他们的孩子打架,比起本省人,是非常不要命,的,不知道是不是和军人出身有关。

现在眷村那些南腔北调的人都老了,这些各省方言的除了在眷村,很少地方能够听到。等到那些人都死光了以后,台湾人就剩下三种主流语言,闽南语,台湾国语,和客家话。

现在娱乐界的很多牛人都是眷村出来的,比如王伟忠,李安,侯孝贤,杨德昌,李祐宁,林青霞,张艾嘉,胡慧中,胡茵梦,王祖贤,庹宗华,邓丽君。

以上这些人,都算是外省人。过去台湾人一个普遍的看法,就是外省人出身的,都比较有文化,修养好,有气质,因为外省人多半重视教育,很多人来自读书人家庭。比起来本省人的娱乐明星,澎恰恰那些,外省人确实好多了。本省女星,好不过江蕙,汤兰花,黄乙玲那些人,比起外省人,那确实差远了。所以当陈文茜作为一个形象姣好的外省人,出现在民进党队伍里面做文宣,令很多人对民进党另眼相看。

——张震和他哥哥张翰,在片中同演兄弟,名字也叫张震与张翰。他们父亲张国柱,还和胡慧中一起演过欢颜。

——直到今天,台湾的学生还在穿制服,制服上还绣着学号和名字。所以学生在外面的一言一行,都被看在眼里。张震的原型,是建中的86089同学。女生穿着北一女的绿色制服,是非常自豪的。这些制服,还出现在杨德昌的《一一》里面。

——台湾60年小孩子们就穿ALL STAR了,而我们在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大陆的小孩子们流行ALL STAR,是将近五十年后的事。

一篇有关牯岭街的文字

Dec 23rd, 2009 Posted in 听说读写 | 2 comments »

牯岭街教育诗

作者不详

(1)

我的家在牯岭街,我在这里工作和居住。我们这里以前出过事,我们的好兄弟茅武,在这里刺死了他的马子。

后来,茅武的一个同级同学从牯岭街出去。杨德昌同学在美国学电脑,攻硕士。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改行拍上了电影。1991年,杨同学把我们牯岭街的一些故事搬上了银幕。

我看过这出名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电影。影片接近四个小时,很多人说闷。我看了之后也胸闷,由于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

从淡江师范毕业之后,我回到我的牯岭街家乡,成为建国中学的一个青年教育工作者。杨同学的这部电影,取景其实是在淡江中学。

(2)

中年以后,我发现在所有的教学参考中,尤其弥足珍贵的竟然是这部影片在我的脑子里的拷贝:每一个段落,每一个人物,每一格画面,每一句台词。

我常想,如果时光倒流三十年,让我重新回到牯岭街,这部影片也许可以成为我的地方志和人物志。我可以通过它认识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会阶层,每一个少年团伙。它是我的教学工具书,我的现实启蒙读物,我的人际沟通指南,我的思想行走地图。

我的回乡可能会象一次重游,或者,更象一次夜游和梦游,对往事的记忆和猜测会如幽灵一般伴随我左右。当我经过月光下少年情侣依偎的荷塘,夏日里野草金黄的靶场,经过夜间部教室的灯光,隔壁的电影片厂,耳边也许会有鬼魂吟哦深情的诗章:

苍老是我的记事簿,青春是我的回忆录。
你是我的放弃与追逐,你是我的幸福与痛苦。
我有满腔少年血,将它二一添作五。若不成功即成仁,激情浇灌长青树。

(3)

当年我作为新来的教员,被校长向学生介绍登上建中礼堂的讲台时,学生的校服早已不再是军装式样,我难以分辨出谁来自小公园,谁来自217。

这些孩子,他们是否仍将“217”读作“两幺拐”?——当年的眷村子弟,谁不晓得通信兵的数字读音规范?

当我站在讲台上,常常会下意识地凝视他们胸前的校章。他们中是否也有86089同学?86089同学,在夜晚的牯岭街上出手7刀,刺死了他的马子。

(4)

三十多年过去,因为这部电影,那些1960年在此就读的孩子再次被提起。我知道,在学童们中间将谈论着他们的出身和来历,并将演义出各种说法不一的版本。事实上,因为我从小在这一带居住,我的年轻同侪也曾经好奇地向我打听虚实,我总是抱歉地笑着说我一无所知。

民国四十八班夜间部及相关人等,常常成为他们运用教育学原理用以剖析的个案:

86089号,张震同学。小名“小四”:中考其他科目成绩都超过90,而一向不错的国文仅五十多分。张榜后其父曾要求查卷,未果,是否批 卷错误仍为悬案。该同学个性较为孤僻、自闭,寡言少语,具有心理断乳期的典型症候:长期沉溺于带有妄想狂色彩式的思考,以私人文字构筑自己的情绪舒解空 间。其救世济人的道德完善精神在失控的情况下可能诱发强烈的偏执和暴力倾向。

王茂同学。外号“小猫王”:其音乐能力是由三方面构成,(1)曲调感,区别旋律的曲调特点的能力。(2)音乐表象,即能随意反映音高与音 强的听觉。能再现听过的旋律,实现听觉与发声间的转移与转换。(3)节奏感。对音符之间的时间关系的敏感和准确的再现。王茂同学先天具备许多大音乐家都缺 乏的绝对音高和惊人乐感。——由于左半脑欠发达,其肢体机能未臻协调,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动手能力低下。——小四要是明白这一点,就不会让他修理父亲的收 音机。

小虎:留级生。校队篮球好手。其坚韧、独立的个性下同时具有极其情绪化的一面,往往因为某件事的挫败感陷入极端的消沉,人格完全压抑。成年后变得与世无争,选择一种放弃的生活方式。

小马:插班生。台北警备司令的公子,具有养尊处优的家庭环境。其人生价值观极为模糊,表现为极度的自我中心和歧视女性的倾向。但同时兼具侠义心肠,重视友情,在小四案发后产生真实的哀恸。

滑头:装腔作势的机会主义者,一次残酷的火并成为其人生的转折点。

二条:爱出风头,矫柔造作的业余歌手。长期生活在兄长的阴影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在危难中犹疑与恐惧。也许,与滑头一样,需要一个契机来完成质变。

飞机:木讷、老实的好学生。少年群体的追随者与旁观者,对行动的参与经常出现在行动结束以后。

三角裤:牯岭街旧书市的“小本”迷恋者。无个性就是他的个性,有希望成为典籍善本收藏家。
……

Honey:一度充满好勇斗狠的少年意气。具有崇尚自由、迷恋冒险的气质,常有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孤独感。一次偶然的文学阅读完成了其个人的思想启蒙,自此开始崇尚“孤胆英雄”形象。

山东。其个人形象都决定了将永远作为Honey的对立面存在。畏光,性格阴郁,野心勃勃,不择手段进行势力与财富的攫取。对女人却专一而富有情义。
……

——在建国中学的教员办公室里,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探讨成为我的同事的日常功课,他们或者唇枪舌剑,或者和风细雨。如果我们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这些孩子是不是原本可以步入经过精心设计的正轨?如果我们的前辈投入过更多的关注和警惕,是不是有些事可以永远避免发生?

我并不参与同事的争论,但有时会倾听。我发现:有一个病例,似乎无法轻易地开出处方。在这些个人档案中,似乎有意漏掉了死者的名字:

还有,小明。

“青春是极其伤身的” (中)
(5)

我的教育学和社会学常识告诉我,人的社会化,是由三方面的教育与影响完成:家庭是社会化的摇篮;学校是社会化的宫殿;邻里社会是社会化的竞技场。

我记得,当我学到这一章节的时候不禁冷笑过。

小四来自一个本分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正直的公务员。当小四被校方认定与同学串通作弊欲行处罚时,小四的的父亲居然天真地与教务主任争辩,斥责他不公平,致使小四被加重处罚,记大过。而后他反而开导小四:

“读那么多书,就是要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到头来自己做对的事都不能勇敢相信的话,做人还有什么意思?——希望这件事对你是鼓励,而不是打击。”

当小四担心他们父子俩会遭到母亲的数落时,父亲居然以朋友的口吻,用广东话感叹“没春袋的,都好麻烦”——那一刻在电影院里,我真的好感动。

但父亲不久被警备总部传唤盘查其留在大陆的老师,以“匪特”嫌疑羁押一晚,事后并受到牵连而被革职后,性情大变。变得懦弱而神经质。当小 四因再度违规而被校方决定开除时,父亲依然称“不公平”,但开始哀求学校再给一次机会。愤怒的小四用球棒击碎了教师办公室的灯泡。这是一次压抑的反抗,一 记令成年人目瞪口呆的本垒打。

父辈们,你们输了。

学校教育应该是学生道德意识的发展阶段。而建中绝非一个理想的康乐园。

我记得电影里两个意味深长的细节:

教务主任对前来告状的片厂门卫老头说:“我们校长讲求学生人格自由发展,从来不关学校的大门。”

课堂上,嬉皮笑脸的小猫王被国文老师叫上讲台:“你不是很喜欢‘我’字吗?——写一百遍。”

小四们的邻里社会,是邻居胖叔冷嘲热讽的奚落,父亲的同学汪狗的世故精明,落井下石。

小四曾有机会教训酒醉的胖叔,但当他滑进水沟时却帮助救起了他。胖叔后来报恩的方式,是介绍小四的父亲帮别人经手青果外销的生意。——也许,在小四眼中,这是父亲走向妥协与平庸的又一个步子。

而另一个邻里社会,就是建中对面的电影片厂,小四们经常跷课去玩耍的地方。他们在这里见识过恃宠而骄的小明星和对老板娘曲意逢迎的导演。最后一次去的时候,导演问起曾来试过镜的小明:跟你一起来的那女孩儿呢?——要哭就哭,说笑就笑,真自然——

正饱受失恋之苦的小四粗暴地打断他的话,嚷出片中最振聋发聩的一句反教育台词:“自然?!你连真的假的都分不清楚还拍什么电影?你拍的都是什么玩意?”

与现实的教训相比,家庭、学校和邻里的教育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所以,当我在电影里看到小四的父母在院落里抱头痛哭,当我看到小明从小神经那里得知Honey的死讯时,沉默地慢慢走回母亲身边,拾起针线,不禁想到了杨牧《凄凉三犯》里的诗句:

沉默里,听见隔壁妇人在唤狗
男人坚忍地打着一根钢针
他们在生活。“我在生活”
我说:虽然不知道为了什么

(6)

在每个班级中,基本上都可以分为两股势力。一个崇拜父辈的强权,一个信仰自己的实力。基本上,两股势力的周围都渐渐团结成一帮人马,水火不容。

注意看吧,在一个小小的国中班级里,往往预演着成人世界里所有的权力游戏。他们甚至会有和谈,有冷战,有蜜月,有和平共处的不成文原则和结盟后的其乐融融,以及暗自交锋。

当小马插班到来,我注意到小虎敌视、戒备的眼神。我常常冷眼旁观这场彩排。其实我完全能预知争斗的结局。当他们毕业之后,这种情况将更频繁地发生,“平民意识”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一种奢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每一个胜利背后,都有一个深沉的背景。

也许,我应该组织我的班级里这同样的双方召开一次圆桌会议,告诉他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机关算尽,处心积虑,这就是男人的游戏。雄性社会里应该有强硬对话,但最好以一种相对公平的竞争为前提。

我对我设想的会谈感到忐忑。我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但所作所为却常常表现得象一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

按照德国人 Max Weber的理论,财富(wealth)、威望(prestige)和权力(power)就是社会的分层标准。我应该试着让他们了解,这就是真相和谜底。 如果你们将来不能改变它,起码现在应该学习习惯它和接受它。我们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小明最终会跟随小马,而不是小虎和小四,甚至也不是滑头?为什么联考 之后的录取人员,在进录取场时会手持记满照顾对象的名单?

我常常感到奇怪,为什么当初我的师长对考场舞弊会如此深恶痛绝?

(7)

我喜欢看我的学生们卯架。当他们拎着球棒,提着砖头,在教学楼的楼道上狼奔豕突,我常常若无其事从他们身边经过,并不劝阻。偶尔,一两个小孩看到我后迅速立正:老师好。我矜持地点头,然后他继续挥舞着日制匕首张牙舞爪地冲过。

他们应该学会卯架。早学会比迟学会好,将来在立法院,在选举战中,他们还将继续这一游戏。而现在,刚好是热身的时候。

我想起电影里滑头与小虎在篮球场边对小明的争斗。小虎其实当时是无惧的。他其实具备几分学生流氓首领的素质。镇静自若,甚至在强敌当前时显得如此心不在焉。而当他醒过神来准备回应时,对方的肌肉应该立即绷紧才是。

而我注意到这个穿黑色9号球衣的小伙子。他的靠山是南海路的黑帮。他带着一丝微笑,劝解小虎,然后猛不丁击向滑头的下腹,接着噼噼啪啪、 慢条斯理地开始扇滑头的小耳光,力度并不大,但恰好控制在既可以表现对对手的极度蔑视,又可以从意志上摧毁对手,使之从身体到意志开始一点一点崩溃的程 度。这是学生争殴的一种极为常见的前戏,一种令人印象极为深刻的挑逗和刺激。

我知道,滑头那次在国中与小明幽会被217围堵,当同伴救难赶到并揪住一个湖北裔的眷村子弟时,滑头也曾经扇过那孩子的小耳光;以及在后来,Honey回台北那天,对小公园冰果室里约会小明的小四,滑头也扇过这样的小耳光,——但他后来,都后悔过。

在后来的争斗和报复中,这种漫不经心地轻视对手的角色,往往最快死于非命。——“不可侮辱你的敌人” ,年轻人往往不懂得这个道理。

(cont’d…..)

“青春是极其伤身的” (下)
(8)

我有一个学长,他曾经将这部电影郑重推荐给自己的弟弟,而后者视之为应该一生感恩的礼物。

第13届、第16届的《联合报》中篇小说奖得主,大陆作家王小波说:人有兄长是一件幸运的事。

在我们的成长路上,曾多少次获益于自己的兄长?

当小四要赔偿飞机的球棒,求助于自己的兄长老二时,老二不声不响塞给他70元。小四问起钱的来路时,老二回答:你不是要吗?要就别问!

当小四把母亲的手表偷拿去当铺,老二却被大姐怀疑地问起时,再次不声不响地去了山东的弹子房,赢回钱准备去赎回手表时却被父母发现误解。小四目睹了兄长被父亲责打的一幕:不要脸,没出息!

果然,——道德上的愧疚感不自觉体现到小四刺死小明的行为中。我惊讶地发现,小四在捅出匕首的同时对小明骂出了同样的话语:不要脸,没出息!

当《战争与和平》中的彼埃尔,与百无聊赖“跑路”生涯中的Honey相遇,催生了Honey致命的英雄主义情结。

果然,当穿着藏青色“中华民国海军”制服,夸张的水兵喇叭裤的Honey从南部回到台北,我不无妒意地发现,他的谈吐开始变得具有诗意和哲理,他的个人形象竟然变得充满魅力。

果然,中山堂演唱会那天,他拖着他那条残腿,从国歌声中肃立的人群里象彼埃尔,象吉诃德一样走出来。——这次他走出来后,就没有再走出来过。

当Honey与小四在冰店中相遇,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立即意识到了危险,而当时我并不能清楚地判断这危险是什么。而今我明白,那时我分明 看到的是他的灵魂正开始被小四一分一分吸收。如果这次邂逅能够续写下去,他们俩极可能成为一对惺惺相惜的朋友。一个也许从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更年轻时候的 影子:执着于情感的付出和道德的自我救赎;另一个也许从对方身上找到自己的人格理想,甚至悲剧英雄所特有的孤独与彷徨。

果然,当虔诚的基督教徒,一直关心小四的二姐张琼试图听取小四的告捷时,劝慰他:你是否太过跟别人计较,是否只想到自己,缺乏奉献?小四回答:Honey也这我说过。Honey,一个好朋友。

果然,在小四对小明最后的告白中,他说到:只有我能够帮助你,因为,现在我就是Honey。

我希望可以如是告诫我的年轻同事:作为牯岭街上的教育工作者,你们应尽快认识他们,熟悉他们,谁是谁的人格偶像,谁是谁精神上的父兄。——这条街上以往的故事都是血的教训,而我们应该提防自己不要试图成为一名拯救者与传教者,而应该是是默默的观察者与辅导者。

(9)

这就是我眼中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它所阐述的远远不只关于一次情杀,它如此厚实而博大,它是一本涵括了教育学,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和宗教学的百科全书。

它从来不是悲悯者的福音,而是关于成长史的文献。

也许,对个人而言,它还是一本记录苍老自何时开始的记事簿,一本追忆青春夭折于何日的,回忆录。

(10)

所有的国中都有这样一个女孩子。她也许不是最漂亮的,最清纯的,但是她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她是这个学校唯一的校花。

她被其他女孩子痛恨,不屑、鄙夷,被男生用最下流的语言诅咒。但是,奇怪的是,她会进入每一个男生的春梦里,她是可以被破坏的,因为她最无耻。

毫无例外的是,这样的女生,在每一所国中里的这样一个女生,她们都并不张扬和轻狂,她低着头走路,不跟任何人说话。在全校的注视中,她象一个罪人一样走过。

她很显然比其他女生早熟。体态丰盈,当她走过时,夏天的走廊里有六神花露水味,有经验的兄弟会悄声提醒,注意她走路的姿势,注意她的外八字,扭动的臀部和腰肢。

她被操过了,她被操过了,这个妓女。

一群人顿时爆发出放肆的大笑。她停下脚,回头,眼神里是羞愤,居然还有无辜。

我操,她凭什么这样看我,她凭什么?这个婊子!

——而每一个人的心脏都在那一回头中裂成碎片。于是,在当晚的梦中必须再次凌辱她一回,折磨她,蹂躏她,直到自己流下眼泪。

那一晚必是劈过一道闪电,必是响过一声炸雷,所有对美与善的感悟宛如在一夜之间复苏。她的形象开始变得从没有过的纯洁与高贵,不为流言所伤,暗自散发芬芳。

也许,也许要等到十多年以后,当你忽然想起这个早已忘记的小姑娘,你会发现其实你后来对她形象的修正仍然是一个善良的愿望,一相情愿的幻 觉与想象。你还是被她的表演蒙蔽了,在你现在富有经验的眼光中,你吃惊地发现,其实,当初关于她的所有传言,其实,都很可能是真的。

她的过早发育绝对不是平白无故的!所有的迷团一下子迎刃而解,每一件事都有背景,每一个人都有出身。在教育心理学与青春期心理学的讲义 中,她都是一个典型的病例:她来自一个复杂的家庭,父亲早亡,母亲有不好的名声,她在童年时或者遭遇到骚扰和侵犯,或者有多次寄人篱下的经历,这训练了她 的世故与庸俗。她玩弄拜倒在她裙下的所有少年人,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她严重缺乏安全感,她有自毁的基因,所以她会自暴自弃地堕落与沉沦;而她所有成功 的掩饰,源自她自我保护的本能,

——在成年以后,当我们重新透过事物的表征进行审视,我们一定会发现,甚至都不需要验证,当初关于她的流言,几乎,全都是真的。这样一个 女孩,她不是我们当初想象的那样坏,也绝非我们后来以为的那样好,她只是比我们都更早认清自己的生存环境,她远比我们丰富和复杂,也远比我们深刻和清醒。

而如果时光回去三十多年,当我15岁时,我还是希望我会爱上她,仍然是有时充满狂热与勇敢,有时伴随着懦弱与羞怯。

无论怎样,让我喜欢你。当你14岁时,当你和所有女孩子都14岁时,你已经表现得象是20。你已经开始具有心计和演技,开始学会浅浅地卖 弄风情。也开始透支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当你17岁时,你将已经是小小的母亲;当你25岁时,你已经开始迅速地老去;当你30岁时,你已经开始进入更年期。 而无论这样,让我先这样喜欢你,以渐渐碎裂的心,和渐渐降至冰点的血液。

在青春的课堂上,先让我这样痴痴地注视着你,让我整个脑海里都是你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窗外是一浪一浪海浪一样的槐花香,内心是槐花香一样一浪一浪的海浪。

(cont…..)

“青春是极其伤身的” (下下)
(11)

牯岭街过去一直是以卖旧书古书而闻名。它最早成为读书人趋之若鹜之地,是当年战败回国的日本人常把家具、古董、字画和书籍拿到牯岭街和南 海路一带贱卖,后渐渐成风,规模壮大,假日里常常是人山人海。50年代中期,福州街、厦门街口到牯岭街上,共有40—50家旧书摊棚,旧书店则有数十家, 常有珍闻秘籍和古旧版本面世。当时牯岭街的名声响遍全台,也成为很多外国观光客必定造访的人文景点。60年代,牯岭街的声势达到了顶峰,俨然为当时政治经 济封闭的形势下台北一处重要的图书资讯交换中心。

民国六十四年后,旧书市场搬到了光华商场的地下楼,牯岭街日见萧条。为重现旧书市风貌,市文化部门和社区曾共同主办了“重温旧书乡——牯 岭街书市”活动,在牯岭街旧书市最鼎盛的南海路段至宁波西街段上,摆设了近百处的书摊,一时盛况空前。牯岭街上第一家旧书店“松林书店”的老板蔡先生也尝 数度从阴暗的店堂内走到屋外观看。

我住在牯岭街附近的台北教师会馆。当我晚间漫步到牯岭街,它已经变得如此狭窄、偏僻,甚至有几分昏暗和阴森。行人寥寥无几,路灯忽忽幽 幽。从头到尾四、五百米,只余下四五家书屋,皆已破败不堪。有的只是随处可见的“科见美语”,和一些“福州小吃”、“三阳机电”之类的招牌。

我曾经试图在旧报纸中找到关于当年那场令包括山东数人毙命的少年团伙火并的记载。结果,我读到这样一条消息:1960年圣诞节前夕,牯岭 街省妇女会门前,发生不明身份之歹徒多人,使用计程车架走一对情侣案,因被害情侣当街高喊“救命”,附近的警七分局刑事组立即出动,当即将一对情侣带局保 护,并将涉嫌妨害自由的李知高一名捕获,其余歹徒均已驾车逃逸。据譬方初步侦查,这是一件亲生父亲骗不满十五岁之亲生女儿到特约茶室卖淫,另一青年协助其 女逃离苦海,到台北向省妇女会申请调解结婚,其父却与歹徒多人欲劫走女及其情郎案。譬方以案情甚为曲折,现正继续侦查,并与屏东警局联络缉捕在逃之歹徒 中。

(12)

我叫华光复。在杨德昌的电影中我叫“滑头”,我泡过小翠和小明。民国四十九年,我因考试舞弊被勒令退学,后来成为“小公园”的少年首领。 我的叛逆期最叛逆的行为是出卖:我是最早具有商业意识,也是从实践上尝试企业化运作的转型期社团头目之一。我当年主要的策划和经营项目是筹办演唱会。

我的父亲是中山堂管理委员会主任,因被指控纵容、包庇将政治场所用作商业性牟利用途,涉嫌受贿以及与黑社会组织牵连而被撤职查办。

我的手下先后离开了我。在其后漫长的一个暑假中,我一直都处于痛苦的自省中。我后来考上了幼校。翌年我转学到淡江师范,因为我后来明白过来我的教育对象不应该是幼童,而应该是少年。毕业后,我成为一名青年教育工作者。

我的家在牯岭街,我在这里工作和居住。民国五十年夏天,我们的好兄弟小四,在这里刺死了他的马子。

这是民国第一起未成年人杀人案件,也是这个国家历史上一起微不足道的事件。

鸣谢:老大在家

我打这篇文字前选择字号时不假思索地点了“小四”。

我看着这里一个又一个的学童,
疑惑她此年纪是否也曾这样站立——
因为天鹅的女儿也会继承
涉水的飞禽的每一种素质——
也会有同样颜色的秀发和面容,
这样一想,我的心跳得多快;
她站在我前面,一个活泼的小孩。
(爱尔兰)叶芝《在学童中间》.1926
——————————————————
一种焦虑的颜色 曾渲染过我行走
许多揣测的道路,而你在月光的深巷里
宁静地听着 间奏的横笛
梧桐树和庭院 一畦又一畦的菊 有些疲倦;
我们 隔着疲倦凝视:
不是陌生 也不熟悉
(台湾)杨牧 《在学童当中》1975.12.台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