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听说读写 Category

一篇有关牯岭街的文字

Dec 23rd, 2009 Posted in 听说读写 | 2 comments »

牯岭街教育诗

作者不详

(1)

我的家在牯岭街,我在这里工作和居住。我们这里以前出过事,我们的好兄弟茅武,在这里刺死了他的马子。

后来,茅武的一个同级同学从牯岭街出去。杨德昌同学在美国学电脑,攻硕士。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改行拍上了电影。1991年,杨同学把我们牯岭街的一些故事搬上了银幕。

我看过这出名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电影。影片接近四个小时,很多人说闷。我看了之后也胸闷,由于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

从淡江师范毕业之后,我回到我的牯岭街家乡,成为建国中学的一个青年教育工作者。杨同学的这部电影,取景其实是在淡江中学。

(2)

中年以后,我发现在所有的教学参考中,尤其弥足珍贵的竟然是这部影片在我的脑子里的拷贝:每一个段落,每一个人物,每一格画面,每一句台词。

我常想,如果时光倒流三十年,让我重新回到牯岭街,这部影片也许可以成为我的地方志和人物志。我可以通过它认识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会阶层,每一个少年团伙。它是我的教学工具书,我的现实启蒙读物,我的人际沟通指南,我的思想行走地图。

我的回乡可能会象一次重游,或者,更象一次夜游和梦游,对往事的记忆和猜测会如幽灵一般伴随我左右。当我经过月光下少年情侣依偎的荷塘,夏日里野草金黄的靶场,经过夜间部教室的灯光,隔壁的电影片厂,耳边也许会有鬼魂吟哦深情的诗章:

苍老是我的记事簿,青春是我的回忆录。
你是我的放弃与追逐,你是我的幸福与痛苦。
我有满腔少年血,将它二一添作五。若不成功即成仁,激情浇灌长青树。

(3)

当年我作为新来的教员,被校长向学生介绍登上建中礼堂的讲台时,学生的校服早已不再是军装式样,我难以分辨出谁来自小公园,谁来自217。

这些孩子,他们是否仍将“217”读作“两幺拐”?——当年的眷村子弟,谁不晓得通信兵的数字读音规范?

当我站在讲台上,常常会下意识地凝视他们胸前的校章。他们中是否也有86089同学?86089同学,在夜晚的牯岭街上出手7刀,刺死了他的马子。

(4)

三十多年过去,因为这部电影,那些1960年在此就读的孩子再次被提起。我知道,在学童们中间将谈论着他们的出身和来历,并将演义出各种说法不一的版本。事实上,因为我从小在这一带居住,我的年轻同侪也曾经好奇地向我打听虚实,我总是抱歉地笑着说我一无所知。

民国四十八班夜间部及相关人等,常常成为他们运用教育学原理用以剖析的个案:

86089号,张震同学。小名“小四”:中考其他科目成绩都超过90,而一向不错的国文仅五十多分。张榜后其父曾要求查卷,未果,是否批 卷错误仍为悬案。该同学个性较为孤僻、自闭,寡言少语,具有心理断乳期的典型症候:长期沉溺于带有妄想狂色彩式的思考,以私人文字构筑自己的情绪舒解空 间。其救世济人的道德完善精神在失控的情况下可能诱发强烈的偏执和暴力倾向。

王茂同学。外号“小猫王”:其音乐能力是由三方面构成,(1)曲调感,区别旋律的曲调特点的能力。(2)音乐表象,即能随意反映音高与音 强的听觉。能再现听过的旋律,实现听觉与发声间的转移与转换。(3)节奏感。对音符之间的时间关系的敏感和准确的再现。王茂同学先天具备许多大音乐家都缺 乏的绝对音高和惊人乐感。——由于左半脑欠发达,其肢体机能未臻协调,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动手能力低下。——小四要是明白这一点,就不会让他修理父亲的收 音机。

小虎:留级生。校队篮球好手。其坚韧、独立的个性下同时具有极其情绪化的一面,往往因为某件事的挫败感陷入极端的消沉,人格完全压抑。成年后变得与世无争,选择一种放弃的生活方式。

小马:插班生。台北警备司令的公子,具有养尊处优的家庭环境。其人生价值观极为模糊,表现为极度的自我中心和歧视女性的倾向。但同时兼具侠义心肠,重视友情,在小四案发后产生真实的哀恸。

滑头:装腔作势的机会主义者,一次残酷的火并成为其人生的转折点。

二条:爱出风头,矫柔造作的业余歌手。长期生活在兄长的阴影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在危难中犹疑与恐惧。也许,与滑头一样,需要一个契机来完成质变。

飞机:木讷、老实的好学生。少年群体的追随者与旁观者,对行动的参与经常出现在行动结束以后。

三角裤:牯岭街旧书市的“小本”迷恋者。无个性就是他的个性,有希望成为典籍善本收藏家。
……

Honey:一度充满好勇斗狠的少年意气。具有崇尚自由、迷恋冒险的气质,常有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孤独感。一次偶然的文学阅读完成了其个人的思想启蒙,自此开始崇尚“孤胆英雄”形象。

山东。其个人形象都决定了将永远作为Honey的对立面存在。畏光,性格阴郁,野心勃勃,不择手段进行势力与财富的攫取。对女人却专一而富有情义。
……

——在建国中学的教员办公室里,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探讨成为我的同事的日常功课,他们或者唇枪舌剑,或者和风细雨。如果我们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这些孩子是不是原本可以步入经过精心设计的正轨?如果我们的前辈投入过更多的关注和警惕,是不是有些事可以永远避免发生?

我并不参与同事的争论,但有时会倾听。我发现:有一个病例,似乎无法轻易地开出处方。在这些个人档案中,似乎有意漏掉了死者的名字:

还有,小明。

“青春是极其伤身的” (中)
(5)

我的教育学和社会学常识告诉我,人的社会化,是由三方面的教育与影响完成:家庭是社会化的摇篮;学校是社会化的宫殿;邻里社会是社会化的竞技场。

我记得,当我学到这一章节的时候不禁冷笑过。

小四来自一个本分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正直的公务员。当小四被校方认定与同学串通作弊欲行处罚时,小四的的父亲居然天真地与教务主任争辩,斥责他不公平,致使小四被加重处罚,记大过。而后他反而开导小四:

“读那么多书,就是要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到头来自己做对的事都不能勇敢相信的话,做人还有什么意思?——希望这件事对你是鼓励,而不是打击。”

当小四担心他们父子俩会遭到母亲的数落时,父亲居然以朋友的口吻,用广东话感叹“没春袋的,都好麻烦”——那一刻在电影院里,我真的好感动。

但父亲不久被警备总部传唤盘查其留在大陆的老师,以“匪特”嫌疑羁押一晚,事后并受到牵连而被革职后,性情大变。变得懦弱而神经质。当小 四因再度违规而被校方决定开除时,父亲依然称“不公平”,但开始哀求学校再给一次机会。愤怒的小四用球棒击碎了教师办公室的灯泡。这是一次压抑的反抗,一 记令成年人目瞪口呆的本垒打。

父辈们,你们输了。

学校教育应该是学生道德意识的发展阶段。而建中绝非一个理想的康乐园。

我记得电影里两个意味深长的细节:

教务主任对前来告状的片厂门卫老头说:“我们校长讲求学生人格自由发展,从来不关学校的大门。”

课堂上,嬉皮笑脸的小猫王被国文老师叫上讲台:“你不是很喜欢‘我’字吗?——写一百遍。”

小四们的邻里社会,是邻居胖叔冷嘲热讽的奚落,父亲的同学汪狗的世故精明,落井下石。

小四曾有机会教训酒醉的胖叔,但当他滑进水沟时却帮助救起了他。胖叔后来报恩的方式,是介绍小四的父亲帮别人经手青果外销的生意。——也许,在小四眼中,这是父亲走向妥协与平庸的又一个步子。

而另一个邻里社会,就是建中对面的电影片厂,小四们经常跷课去玩耍的地方。他们在这里见识过恃宠而骄的小明星和对老板娘曲意逢迎的导演。最后一次去的时候,导演问起曾来试过镜的小明:跟你一起来的那女孩儿呢?——要哭就哭,说笑就笑,真自然——

正饱受失恋之苦的小四粗暴地打断他的话,嚷出片中最振聋发聩的一句反教育台词:“自然?!你连真的假的都分不清楚还拍什么电影?你拍的都是什么玩意?”

与现实的教训相比,家庭、学校和邻里的教育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所以,当我在电影里看到小四的父母在院落里抱头痛哭,当我看到小明从小神经那里得知Honey的死讯时,沉默地慢慢走回母亲身边,拾起针线,不禁想到了杨牧《凄凉三犯》里的诗句:

沉默里,听见隔壁妇人在唤狗
男人坚忍地打着一根钢针
他们在生活。“我在生活”
我说:虽然不知道为了什么

(6)

在每个班级中,基本上都可以分为两股势力。一个崇拜父辈的强权,一个信仰自己的实力。基本上,两股势力的周围都渐渐团结成一帮人马,水火不容。

注意看吧,在一个小小的国中班级里,往往预演着成人世界里所有的权力游戏。他们甚至会有和谈,有冷战,有蜜月,有和平共处的不成文原则和结盟后的其乐融融,以及暗自交锋。

当小马插班到来,我注意到小虎敌视、戒备的眼神。我常常冷眼旁观这场彩排。其实我完全能预知争斗的结局。当他们毕业之后,这种情况将更频繁地发生,“平民意识”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一种奢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每一个胜利背后,都有一个深沉的背景。

也许,我应该组织我的班级里这同样的双方召开一次圆桌会议,告诉他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机关算尽,处心积虑,这就是男人的游戏。雄性社会里应该有强硬对话,但最好以一种相对公平的竞争为前提。

我对我设想的会谈感到忐忑。我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但所作所为却常常表现得象一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

按照德国人 Max Weber的理论,财富(wealth)、威望(prestige)和权力(power)就是社会的分层标准。我应该试着让他们了解,这就是真相和谜底。 如果你们将来不能改变它,起码现在应该学习习惯它和接受它。我们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小明最终会跟随小马,而不是小虎和小四,甚至也不是滑头?为什么联考 之后的录取人员,在进录取场时会手持记满照顾对象的名单?

我常常感到奇怪,为什么当初我的师长对考场舞弊会如此深恶痛绝?

(7)

我喜欢看我的学生们卯架。当他们拎着球棒,提着砖头,在教学楼的楼道上狼奔豕突,我常常若无其事从他们身边经过,并不劝阻。偶尔,一两个小孩看到我后迅速立正:老师好。我矜持地点头,然后他继续挥舞着日制匕首张牙舞爪地冲过。

他们应该学会卯架。早学会比迟学会好,将来在立法院,在选举战中,他们还将继续这一游戏。而现在,刚好是热身的时候。

我想起电影里滑头与小虎在篮球场边对小明的争斗。小虎其实当时是无惧的。他其实具备几分学生流氓首领的素质。镇静自若,甚至在强敌当前时显得如此心不在焉。而当他醒过神来准备回应时,对方的肌肉应该立即绷紧才是。

而我注意到这个穿黑色9号球衣的小伙子。他的靠山是南海路的黑帮。他带着一丝微笑,劝解小虎,然后猛不丁击向滑头的下腹,接着噼噼啪啪、 慢条斯理地开始扇滑头的小耳光,力度并不大,但恰好控制在既可以表现对对手的极度蔑视,又可以从意志上摧毁对手,使之从身体到意志开始一点一点崩溃的程 度。这是学生争殴的一种极为常见的前戏,一种令人印象极为深刻的挑逗和刺激。

我知道,滑头那次在国中与小明幽会被217围堵,当同伴救难赶到并揪住一个湖北裔的眷村子弟时,滑头也曾经扇过那孩子的小耳光;以及在后来,Honey回台北那天,对小公园冰果室里约会小明的小四,滑头也扇过这样的小耳光,——但他后来,都后悔过。

在后来的争斗和报复中,这种漫不经心地轻视对手的角色,往往最快死于非命。——“不可侮辱你的敌人” ,年轻人往往不懂得这个道理。

(cont’d…..)

“青春是极其伤身的” (下)
(8)

我有一个学长,他曾经将这部电影郑重推荐给自己的弟弟,而后者视之为应该一生感恩的礼物。

第13届、第16届的《联合报》中篇小说奖得主,大陆作家王小波说:人有兄长是一件幸运的事。

在我们的成长路上,曾多少次获益于自己的兄长?

当小四要赔偿飞机的球棒,求助于自己的兄长老二时,老二不声不响塞给他70元。小四问起钱的来路时,老二回答:你不是要吗?要就别问!

当小四把母亲的手表偷拿去当铺,老二却被大姐怀疑地问起时,再次不声不响地去了山东的弹子房,赢回钱准备去赎回手表时却被父母发现误解。小四目睹了兄长被父亲责打的一幕:不要脸,没出息!

果然,——道德上的愧疚感不自觉体现到小四刺死小明的行为中。我惊讶地发现,小四在捅出匕首的同时对小明骂出了同样的话语:不要脸,没出息!

当《战争与和平》中的彼埃尔,与百无聊赖“跑路”生涯中的Honey相遇,催生了Honey致命的英雄主义情结。

果然,当穿着藏青色“中华民国海军”制服,夸张的水兵喇叭裤的Honey从南部回到台北,我不无妒意地发现,他的谈吐开始变得具有诗意和哲理,他的个人形象竟然变得充满魅力。

果然,中山堂演唱会那天,他拖着他那条残腿,从国歌声中肃立的人群里象彼埃尔,象吉诃德一样走出来。——这次他走出来后,就没有再走出来过。

当Honey与小四在冰店中相遇,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立即意识到了危险,而当时我并不能清楚地判断这危险是什么。而今我明白,那时我分明 看到的是他的灵魂正开始被小四一分一分吸收。如果这次邂逅能够续写下去,他们俩极可能成为一对惺惺相惜的朋友。一个也许从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更年轻时候的 影子:执着于情感的付出和道德的自我救赎;另一个也许从对方身上找到自己的人格理想,甚至悲剧英雄所特有的孤独与彷徨。

果然,当虔诚的基督教徒,一直关心小四的二姐张琼试图听取小四的告捷时,劝慰他:你是否太过跟别人计较,是否只想到自己,缺乏奉献?小四回答:Honey也这我说过。Honey,一个好朋友。

果然,在小四对小明最后的告白中,他说到:只有我能够帮助你,因为,现在我就是Honey。

我希望可以如是告诫我的年轻同事:作为牯岭街上的教育工作者,你们应尽快认识他们,熟悉他们,谁是谁的人格偶像,谁是谁精神上的父兄。——这条街上以往的故事都是血的教训,而我们应该提防自己不要试图成为一名拯救者与传教者,而应该是是默默的观察者与辅导者。

(9)

这就是我眼中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它所阐述的远远不只关于一次情杀,它如此厚实而博大,它是一本涵括了教育学,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和宗教学的百科全书。

它从来不是悲悯者的福音,而是关于成长史的文献。

也许,对个人而言,它还是一本记录苍老自何时开始的记事簿,一本追忆青春夭折于何日的,回忆录。

(10)

所有的国中都有这样一个女孩子。她也许不是最漂亮的,最清纯的,但是她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她是这个学校唯一的校花。

她被其他女孩子痛恨,不屑、鄙夷,被男生用最下流的语言诅咒。但是,奇怪的是,她会进入每一个男生的春梦里,她是可以被破坏的,因为她最无耻。

毫无例外的是,这样的女生,在每一所国中里的这样一个女生,她们都并不张扬和轻狂,她低着头走路,不跟任何人说话。在全校的注视中,她象一个罪人一样走过。

她很显然比其他女生早熟。体态丰盈,当她走过时,夏天的走廊里有六神花露水味,有经验的兄弟会悄声提醒,注意她走路的姿势,注意她的外八字,扭动的臀部和腰肢。

她被操过了,她被操过了,这个妓女。

一群人顿时爆发出放肆的大笑。她停下脚,回头,眼神里是羞愤,居然还有无辜。

我操,她凭什么这样看我,她凭什么?这个婊子!

——而每一个人的心脏都在那一回头中裂成碎片。于是,在当晚的梦中必须再次凌辱她一回,折磨她,蹂躏她,直到自己流下眼泪。

那一晚必是劈过一道闪电,必是响过一声炸雷,所有对美与善的感悟宛如在一夜之间复苏。她的形象开始变得从没有过的纯洁与高贵,不为流言所伤,暗自散发芬芳。

也许,也许要等到十多年以后,当你忽然想起这个早已忘记的小姑娘,你会发现其实你后来对她形象的修正仍然是一个善良的愿望,一相情愿的幻 觉与想象。你还是被她的表演蒙蔽了,在你现在富有经验的眼光中,你吃惊地发现,其实,当初关于她的所有传言,其实,都很可能是真的。

她的过早发育绝对不是平白无故的!所有的迷团一下子迎刃而解,每一件事都有背景,每一个人都有出身。在教育心理学与青春期心理学的讲义 中,她都是一个典型的病例:她来自一个复杂的家庭,父亲早亡,母亲有不好的名声,她在童年时或者遭遇到骚扰和侵犯,或者有多次寄人篱下的经历,这训练了她 的世故与庸俗。她玩弄拜倒在她裙下的所有少年人,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她严重缺乏安全感,她有自毁的基因,所以她会自暴自弃地堕落与沉沦;而她所有成功 的掩饰,源自她自我保护的本能,

——在成年以后,当我们重新透过事物的表征进行审视,我们一定会发现,甚至都不需要验证,当初关于她的流言,几乎,全都是真的。这样一个 女孩,她不是我们当初想象的那样坏,也绝非我们后来以为的那样好,她只是比我们都更早认清自己的生存环境,她远比我们丰富和复杂,也远比我们深刻和清醒。

而如果时光回去三十多年,当我15岁时,我还是希望我会爱上她,仍然是有时充满狂热与勇敢,有时伴随着懦弱与羞怯。

无论怎样,让我喜欢你。当你14岁时,当你和所有女孩子都14岁时,你已经表现得象是20。你已经开始具有心计和演技,开始学会浅浅地卖 弄风情。也开始透支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当你17岁时,你将已经是小小的母亲;当你25岁时,你已经开始迅速地老去;当你30岁时,你已经开始进入更年期。 而无论这样,让我先这样喜欢你,以渐渐碎裂的心,和渐渐降至冰点的血液。

在青春的课堂上,先让我这样痴痴地注视着你,让我整个脑海里都是你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窗外是一浪一浪海浪一样的槐花香,内心是槐花香一样一浪一浪的海浪。

(cont…..)

“青春是极其伤身的” (下下)
(11)

牯岭街过去一直是以卖旧书古书而闻名。它最早成为读书人趋之若鹜之地,是当年战败回国的日本人常把家具、古董、字画和书籍拿到牯岭街和南 海路一带贱卖,后渐渐成风,规模壮大,假日里常常是人山人海。50年代中期,福州街、厦门街口到牯岭街上,共有40—50家旧书摊棚,旧书店则有数十家, 常有珍闻秘籍和古旧版本面世。当时牯岭街的名声响遍全台,也成为很多外国观光客必定造访的人文景点。60年代,牯岭街的声势达到了顶峰,俨然为当时政治经 济封闭的形势下台北一处重要的图书资讯交换中心。

民国六十四年后,旧书市场搬到了光华商场的地下楼,牯岭街日见萧条。为重现旧书市风貌,市文化部门和社区曾共同主办了“重温旧书乡——牯 岭街书市”活动,在牯岭街旧书市最鼎盛的南海路段至宁波西街段上,摆设了近百处的书摊,一时盛况空前。牯岭街上第一家旧书店“松林书店”的老板蔡先生也尝 数度从阴暗的店堂内走到屋外观看。

我住在牯岭街附近的台北教师会馆。当我晚间漫步到牯岭街,它已经变得如此狭窄、偏僻,甚至有几分昏暗和阴森。行人寥寥无几,路灯忽忽幽 幽。从头到尾四、五百米,只余下四五家书屋,皆已破败不堪。有的只是随处可见的“科见美语”,和一些“福州小吃”、“三阳机电”之类的招牌。

我曾经试图在旧报纸中找到关于当年那场令包括山东数人毙命的少年团伙火并的记载。结果,我读到这样一条消息:1960年圣诞节前夕,牯岭 街省妇女会门前,发生不明身份之歹徒多人,使用计程车架走一对情侣案,因被害情侣当街高喊“救命”,附近的警七分局刑事组立即出动,当即将一对情侣带局保 护,并将涉嫌妨害自由的李知高一名捕获,其余歹徒均已驾车逃逸。据譬方初步侦查,这是一件亲生父亲骗不满十五岁之亲生女儿到特约茶室卖淫,另一青年协助其 女逃离苦海,到台北向省妇女会申请调解结婚,其父却与歹徒多人欲劫走女及其情郎案。譬方以案情甚为曲折,现正继续侦查,并与屏东警局联络缉捕在逃之歹徒 中。

(12)

我叫华光复。在杨德昌的电影中我叫“滑头”,我泡过小翠和小明。民国四十九年,我因考试舞弊被勒令退学,后来成为“小公园”的少年首领。 我的叛逆期最叛逆的行为是出卖:我是最早具有商业意识,也是从实践上尝试企业化运作的转型期社团头目之一。我当年主要的策划和经营项目是筹办演唱会。

我的父亲是中山堂管理委员会主任,因被指控纵容、包庇将政治场所用作商业性牟利用途,涉嫌受贿以及与黑社会组织牵连而被撤职查办。

我的手下先后离开了我。在其后漫长的一个暑假中,我一直都处于痛苦的自省中。我后来考上了幼校。翌年我转学到淡江师范,因为我后来明白过来我的教育对象不应该是幼童,而应该是少年。毕业后,我成为一名青年教育工作者。

我的家在牯岭街,我在这里工作和居住。民国五十年夏天,我们的好兄弟小四,在这里刺死了他的马子。

这是民国第一起未成年人杀人案件,也是这个国家历史上一起微不足道的事件。

鸣谢:老大在家

我打这篇文字前选择字号时不假思索地点了“小四”。

我看着这里一个又一个的学童,
疑惑她此年纪是否也曾这样站立——
因为天鹅的女儿也会继承
涉水的飞禽的每一种素质——
也会有同样颜色的秀发和面容,
这样一想,我的心跳得多快;
她站在我前面,一个活泼的小孩。
(爱尔兰)叶芝《在学童中间》.1926
——————————————————
一种焦虑的颜色 曾渲染过我行走
许多揣测的道路,而你在月光的深巷里
宁静地听着 间奏的横笛
梧桐树和庭院 一畦又一畦的菊 有些疲倦;
我们 隔着疲倦凝视:
不是陌生 也不熟悉
(台湾)杨牧 《在学童当中》1975.12.台北

(end)

房子,秋日,里尔克

Dec 19th, 2009 Posted in 听说读写 | 15 comments »

到处都在说房子。

打开QQ,两个群的人同时在说房子。Snoopy看了《蜗居》,Shamu看《蜗居》,大家都在看《蜗居》。听说不少人说应该买房子,贷款买房子,要不然涨上去又后悔了,永远买不起。这情景,让我想起来2007年的股市。6000点的时候大家拼命买股票,1800点的时候谁都不敢买。

除了买得起的,就是买不起的。买不起的却分为三种,一种是买不起却一定要卖毛衣卖茶叶蛋一定要想办法买的,还有一种是买不起就拉倒谁爱买谁买的,最后一种是王佩和一刀,买不起就读诗写诗唱歌弹吉他甘之如饴的。在杭州买不起房子很正常,很好。租房子住又不会死人。

里尔克,早在1902年,作为一个一脚踏进巴黎的外省青年于连,在到达巴黎的第二十天,怀着踌躇满志的理想,写下了著名的《秋日》。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想必那时候巴黎房价已经惊人了,刚来的里尔克一定是买不起的,所以才有天才的无懈可击的诗作诞生。而他之后出名了,有钱,可能也买了房子,就再也没有这样的作品传世了。

王佩,你买不起房子,显然是好事。。。加油。

——————————————————————————————————————————

附上北岛的译文和说明:

秋 日  (北岛译文)

主呵,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

里尔克的《秋日》@北岛
正是这首诗,让我犹豫再三,还是把里尔克放进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的行列。诗歌与小说的衡量尺度不同。若用刀子打比方,诗歌好在锋刃上,而小说好在质地重量造型等整体感上。一个诗人往往就靠那么几首好诗,数量并不重要。里尔克一生写了2500首诗,在我看来多是平庸之作,甚至连他后期的两首长诗《杜伊诺哀歌》和《献给奥尔甫斯十四行》也被西方世界捧得太高了。这一点,正如里尔克在他关于罗丹一书中所说的,“荣誉是所有误解的总和。”

关于“秋日”,我参照了冯至和绿原的两种中译本,以及包括罗伯特(布莱(Robert Bly)在内的三种英译本,最后在冯译本的基础上“攒”成。绿原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翻译家,但他“秋日”的译本显得草率粗糙。第一段还不错,问题出在第二段和第三段上。首先,他极力把诗行压成豆腐干,第二段每行字数一样,第三段的两部分也基本如此。为了这种外在形式的工整,他用大量的双音词凑数,这在现代汉语中是最忌讳的,势必破坏自然的语感与节奏。尤其是“再给它们偏南的日照两场”这一句特别生硬,本来很简单,就是“两天南方的好天气”。第二段最微妙的是一系列强制性动词的转换,这在绿译本中体现不够。比如,“并把最后的甜蜜酿进浓酒”,“酿进”原意是“压进”。第三段开始是祈使句“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而绿原使用的是陈述句“谁现在没有房屋,再也建造不成。/谁现在单身一人,将长久孤苦伶仃”,改变了这一关键处的音调。结尾加了多余的一笔“眼见”,破坏了作者刻意追求的那种客观性描述。

三种英译本中顶属布莱的最离谱。他首先把题目“秋日”译成“十月的日子”,把“南方的好天气”译成“地中海的好天气”,把最后一句“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译成“沿大树下的小路独自走着,/不回家,落叶纷飞。”人家根本没提回不回家,而布莱非要画蛇添足。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细说翻译,是想让我们知道阅读是从哪儿开始的,又到哪儿结束的,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弄清诗歌与翻译的界限。一个好的译本就象牧羊人,带领我们进入牧场;而一个坏的译本就象狼,在背后驱赶我们迷失方向。

我所面临的尴尬处境是,除了英文外我并不懂其他外文,按理说我是无法区分牧羊人和狼的,或许我自己就是披着羊皮的狼。然而为了抛砖引玉,继续我们有关诗歌和翻译的讨论,似乎也只能如此?摸石头过河。

“秋日”是1902年9月21日在巴黎写的,那年里尔克年仅27岁。

书归正传,让我们一起来进入“秋日”。开篇就确定了谈话的对象是上帝:主呵,是时候了。这语气短促而庄重,甚至有种命令口吻。夏天盛极一时。参照题目,显然是一种感叹,即不可一世的夏天终于过去了。是时候了,是“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让风吹过牧场”的时候了。把?置于及让是命令式的延伸。这两组意象有一种奇妙的对位关系,即你的影子与风,日晷与牧场在上下文中彼此呼应,互为因果。你的影子是有形的,而日晷是通过影子的方位确定时间的;而风是无形的,牧场是日晷在时空上的扩展。一般来说,明喻是横向的,靠的是“好象”“仿佛”“如?似的”这类词来连接;而暗喻是纵向的,靠的是上下文的呼应。另外,说到诗歌的方向性,这首诗是个很好的例子,是由近及远从中心到边缘展开的。日晷是中心,而上帝的影子为万物定位,从这里出发,风吹向广阔的牧场。

第二段仍保持着开始时的命令式。带动这一转变的是风,是风促成段落之间的过渡。前面说过,这一段最微妙的是一系列强制式动词的层层递进:让?给?催? 压。这其实是葡萄酒酿造的全部过程,被这几个动词勾勒得异常生动。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催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若进一步引申,这里说的似乎不仅仅是酿造,而是生命与创造。

第三段是全诗的高潮。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这两个名句几乎概括了里尔克一生的主题,即他没有故乡,注定永远寻找故乡。大约在此两年前,他在给他的女友后来成为妻子的信中写道:“您知道吗?倘若我假装已在其他什么地方找到了家园和故乡,那就是不忠诚?我不能有小屋,不能安居,我要做的就是漫游的等待。”也许是这两句最好的注释。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从开端的两句带哲理性的自我总结转向客观白描,和自己拉开距离,象电影镜头从近景推远,从室内来到户外,以一个象征性的漂泊意象结尾。最后三句都是处于动态中:醒来,读书,写信,徘徊。而落叶纷飞强化了这一动态,凸现了孤独与漂泊的凄凉感。这让我想起苏轼的名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其电影镜头式的切换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一首完美到几乎无懈可击的诗作。从整体上看,每段递增一句的阶梯式的结构是刻意营造的,逐步推向最后的高潮。复杂音调的变换成为动力,使主题层层展开:开篇显然与上帝有某种共谋关系,同时带有胁迫意味;第二段的酿造过程是由外向内的转化,这创造本身成为上帝与人的中介;第三段是人生途中的困惑与觉醒,是对绝对孤独的彻悟。这三段是从上帝到自然到人,最终归结于人的存在。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主呵,是时候了”和“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但同时又非常克制,象激流被岩石压在地下,有时才喷发出来。这激情来自正视人类生存困境的勇气,因触及我们时代的“痛点”而带来精神升华。这首诗的玄妙正是基于意象的可感性,读者由此进入,体验一个漂泊者内心的激情。
就在同一天,里尔克还写了另一首诗“寂寞”。特附上绿原译的“寂寞”:

寂寞像一阵雨。
它从大海向黄昏升去;
从遥远而荒凉的平芜
它升向了它久住的天国。

它正从天国向城市降落。

像雨一样降下来在暧昧的时刻。

那时一切街道迎向了明天,
那时肉体一无所得,
只好失望而忧伤地分散;
那时两人互相憎厌,
不得不同卧在一张床上:

于是寂寞滚滚流淌……

这显然是一首平庸之作,和“秋日”有天壤之别。把寂寞比喻成雨,从雨的生成降落到最后在同床异梦的人中间流淌,暗示寂寞的无所不在,除了这一点还略有新意,此外无可取处。有时我琢磨,一首好诗如同天赐,恐怕连诗人也不知它来自何处。正是“秋日”这首诗,使里尔克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Nana:寂寞和秋日比,没有那么好,但是也没有北岛说的那么差。唔,不要迷信他。

——————————————————————

九大中译本:

一,冯至:
秋日

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
把你的阴影落在日规上,
让秋风刮过田野。
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
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
迫使它们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在林荫道上来回
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二:北岛

秋日

主呵,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三:程抱一

神啊,时候到了。夏日曾经丰盛。
将你的影投射在日规盘上;
在原野间,散放你的巨风吧!

最后的果实,命令它们成熟。
再给它们两天温馨的日子,
让它们完成。同时让果汁的
甜意滴滴渗入浓郁的琼醪。

没有居屋的,将不再建造。
原是孤单的,就此孤单下去;
念书,写信,或是苦守长夜,
他将久久徘徊,在林荫道上
飘零无尽的落叶间。

四:陈敬容

秋天

主啊:是时候啦,夏季的光热多奇伟。
如今你的影子躺在日规上,
任无羁的风在平原上吹。

吩咐最后的果子充满汁液,
给它们再多两天南方的温暖,
催它们成熟,把最后的
甜味,给予浓烈的酒。

没有房屋的人,谁也不为他建筑,
孤独的人会长久寂寞,
会在无眠的期待中读书、写长长的信,
会在秋风蹂躏枯叶的街巷里
不安地踱来踱去。

五:杨武能

秋日

主啊,是时候了。夏天已很盛大。
请往日规上投下你的影子,
还让西风在田野里吹刮。

命令最后的果实结得饱满,
再给它们两天南国的温暖,
催促它们快快地成熟,还给
浓烈的酒浆加进最后的甘甜。

谁此刻没有屋,就不会再造屋,
谁此刻孤独,就会长久孤独,
就会长久醒着,将长信书写,阅读,
就会在落叶纷飞的时节,
不安地在林荫道上往来踟蹰。

六:李魁贤

主啊,时候已到。夏日已太长。
使阴影掩过日晷仪,
让秋风在草地上吹扬。

令最后的果实都成熟,
再给予两天南方温暖的时光,
逼使更加完美饱满
且猎取那浓郁美酒的终极芬芳。

如今谁无房屋,也不需要再建筑,
如今谁无伴侣,亦将长期孤独,
亦将清醒,阅读,而且写长长的信,
而且将在甬道上来回走步
不休止地,当黄叶飘零。

七:绿原

秋日

主啊,是时候了。夏日何其壮观。
把你的影子投向日规吧,
再让风吹向郊原。

命令最后的果实饱满圆熟;
再给它们偏南的日照两场,
催促它们向尽善尽美成长,
并把最后的甜蜜酿进浓酒。

谁现在没有房屋,再也建造不成。
谁现在单身一人,将长久孤苦伶仃,
将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将在林荫小道上心神不定
徘徊不已,眼见落叶飘零。

八:飞白

秋日

主啊,是时候了。夏日如此之长。
把你的影子卧在日规上吧,
再在田野上放开风的马缰。

命令那最后的水果更加饱满;
再给它们加两天南方的温暖,
好把它们催向完成,再往那
浓冽的酒浆里压进最后的甜。

今日无房者,不再为自己造房,
今日孤独者,将长期会这样,
将会长醒,长读,写长长的信,
将会随着飘荡的落叶之群
在林荫道上彷徨,彷徨,彷徨……

九:欧几

秋日

我主,是时候了。我们已消受盛夏炎炎,
投你的影子于日晷,
放出风,让它纵蹄原野。

让最后的果实成熟;
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日光,
催它们丰润完美,
把最后的甜蜜驱入肥硕葡萄的浆。

无家的人将长流浪。
孤独的人将长寂寞,
读书、写信将伴无眠,
也将踯躅
林荫道上,当叶儿飘落。

————————————————————————

英文:

“Autumn Day”(William Gass 英译文)

Lord, it is time. The summer was too long.
Lay your shadow on the sundials now,
and through the meadow let the winds throng.

Ask the last fruits to ripen on the vine;
give them further two more summer days
to bring about perfection and to raise
the final sweetness in the heavy wine.

Whoever has no house now will establish none,
whoever lives alone now will live on long alone,
will waken, read, and write long letters,
wander up and down the barren paths
the parks expose when the leaves are blown.

——————————————————————

德文:

Herbsttag

Herr: es ist Zeit. Der Sommer war sehr groß.
Leg deinen Schatten auf die Sonnenuhren,
und auf den Fluren laß die Winde los.

Befiehl den letzten Früchten voll zu sein;
gieb ihnen noch zwei südlichere Tage,
dränge sie zur Vollendung hin und jage
die letzte Süße in den schweren Wein.

Wer jetzt kein Haus hat, baut sich keines mehr.
Wer jetzt allein ist, wird es lange bleiben,
wird wachen, lesen, lange Briefe schreiben
und wird in den Alleen hin und her
unruhig wandern, wenn die Blätter treiben.

Rainer Maria Rilke

龙二从德文给翻译个中文的八。

秋 日  (北岛译文)

主呵,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尤利西斯

Dec 14th, 2009 Posted in 听说读写 | 4 comments »

王佩在123诗社里面,朗读了《尤利西斯》的第十八章的最后一段。听他的版本,让我也跃跃欲试。

《尤利西斯》曾经和《追忆似水年华》一起,在毕业的时候,作为第一批被塞在箱子里面的书被我带回家。是的,我也买了,肯定的。作为一个文学青年,必须的。要是问我看了没有,我必须说,《追忆似水年华》那一套七本我加起来看了有没有二十页呀?可能超过,我努力地向后翻过,但绝对不超过五十页,每次看着看着就困了,很灵。可见我是一个伪文青。《尤利西斯》看了多少呢,恐怕差不多,到最后放弃,因为看不懂。它们在我的床头,只是装饰品。

从学校陆续带回家的书,现在多半还躺在柜子里。我挣扎着看了著名的第五本《追忆似水年华》,是第五本吗?可那时有那么多的事要做,那么多的东西玩,哪有时间啊。读书变成了生活中的点缀。

当然,现在也忙,但书是每天多少一定要读的。王佩出了一道难题,只有两个标点符号的《尤利西斯》第十八章。今天我又打开了这本书的中文版,发现居然可以很顺利地看下去了,那一段流畅而婉转的描述让我激动。思想如游走在一条优美的河流上,这种节奏和韵律让我欣喜。但是,越看就越发想看英文原版,找到英文版之后,发现他们两个版本的翻译的又不够淋漓尽致。想自己翻译吧,发现难上加难,是嘛,当年钱老他们大学问家们都婉拒的事情,我又何以做得。最终决定,暂时放弃翻译的想法,朗诵也暂时放在一边。

我最近读书,常常伴随着焦虑。比如今天发现《尤利西斯》异常好看,就着急什么时候能再看看《追忆似水年华》,再没有更难的了,这个心事一定要了结才好。可那七本,要什么时候才能读。我读书很慢,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过去,绝对不愿一目十行地错过任何东西。看了中文,还想读原文。读了原文,还想着自己翻译的版本。越是看的多,就越着急,好象人生的时光所剩无几,再不抓紧就来不及。常常又看到什么书,什么诗集,就饥渴地想把它们都吞下去。电子书取得容易,但字还是一样多,要一个一个地读下去,砸么够了滋味,记在心里。

《尤利西斯》詹姆斯·乔伊斯写了七年,容格读懂用了三年,萧乾夫妇用了五年,金堤用了十六年,翻译成中文,因为同时出版,还引发了与萧乾夫妇的一段公案。我比较了萧乾与金堤的第十八章翻译版本,虽然更喜欢金堤的,但并不觉得萧乾的版本有王佩说的那般粗鄙。王佩是一个有精神洁癖的人,我猜他可能是处女座。虽然在海盗电台里面靠个不停,却连“你的乳房和你的屁股”都不好意思朗读出来。萧乾将小解译成小便,王佩肯定觉得粗俗了,而转向去读金堤的小水。冯亦代曾以此批评金堤翻译不确,金堤却以冯没看过《本草纲目》反唇相讥,坚称读尤利西斯金堤版,需要有李时珍的基础。佩佩,想必一边看那些伤风化的句子,一边脸红吧,他奏是这么可爱。

《尤利西斯》是一道大餐,让我好好地留着它慢慢享用。萧乾到八十岁才开始翻译,我还有很多年。不着急。

参考阅读:

http://www.china.com.cn/book/txt/2009-08/31/content_18432970.htm

http://www.fli.com.cn/Fli/Class251/Class253/Class339/313.html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220177

http://www.yilin.com/bbs/showtopic-10047.aspx

http://book.sina.com.cn/review/w/2004-06-14/3/75375.shtml

Google Chrome for Mac

Dec 9th, 2009 Posted in 听说读写 | 5 comments »

今天发布。收到了google的信,Google写的官方的信总是很有意思。

It’s finally here: Google Chrome for Mac. Available today in beta!

Hi there,

Thanks for signing up to hear from us regarding Google Chrome for Mac! We’re excited to let you know that Google Chrome is now available in beta for Mac OS X.

Here are a few fun facts from us on the Google Chrome for Mac team:

  • 73,804 lines of Mac-specific code written
  • 29 developer builds
  • 1,177 Mac-specific bugs fixed
  • 12 external committers and bug editors to the Google Chrome for Mac code base, 48 external code contributors
  • 64 Mac Minis doing continuous builds and tests
  • 8,760 cups of soft drinks and coffee consumed
  • 4,380 frosted mini-wheats eaten

Thanks for waiting and we hope you’ll give Google Chrome for Mac a whirl.

Google Chrome Team
www.google.com/chrome

【看电影】菊次郎的夏天

Dec 7th, 2009 Posted in 听说读写 | 评论关闭

《菊次郎的夏天》是我看的第一部北野武电影。看的时候,这个电影刚拍出来不久。到再看之前,只记得那些长长的,静止的镜头,和怎么也走不完的路,作为观 众,只好耐心地等着他,带着孩子从镜头外面一步一步进来,再从镜头里面一步一步出去。那一次肯定没有心思安静地看到最后,以至于到刚才看的时候,我还在 想,小男孩明明叫正男,那么菊次郎到底是谁呢?

不同的时间,看不同的电影,感觉如此不同。《菊次郎的夏天》就是个典型例子吧。

上一次看的时候,没有觉得不好看,但清新和隽永的温情脉脉,远没有象今天这样,滋润到我的心。如果选这个电影的道士六二,十年前看的时候,如果彼时也有这个电影小组,也是今天这样的选片原则,我不相信他会选中这个片子。喔,他可能会选《大佬》或者《花火》以便装作是青皮。

北野武的电影,除了《大逃杀》,没有哪一部是我不喜欢的。暴力成为北野武的符号之后,他那些温暖的情愫,《菊次郎的夏天》和《那年夏天静静的海》也并没有被人忘记。刚才查WIKI,发现《大逃杀》北野武只是参加演出,导演是深作欣二。

一个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男人,突然接到妻子任务,带着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去找他多年未见的妈妈。可怜的正男,不仅没见过爸爸,他甚至连妈妈的样子都不 记得了。在路上,这个男人因为赌博花光了所有的钱,又花光了所有诈来的钱财,结果一路搭车,靠坑蒙拐骗终于找到了男孩的妈妈家。正男的妈妈却已经改嫁了, 没有人看到他们两个。正男伤心地哭了。带正男来找妈妈的这个“欧吉桑”,不得不费尽心思想让正男开心起来,他给正男要了一个摩托男的车铃铛,哄骗正男说是 他妈妈搬家前留给正男的。他们走到市场瞎逛,玩游戏的时候,欧吉桑被别人打伤,正男飞跑去药店买了药回来给他擦。这位欧吉桑终于说了全剧唯一的一声“谢 谢”。当他们终于遇到了“好人”先生,在农田旁边安顿下来的时候,“欧吉桑”想到,遗弃自己的母亲,就住在旁边不远的养老院里,于是搭车去看她。在离母亲 咫尺之遥的地方,停下了脚步。母亲变得这么老,这么孤独,而他终于没有勇气走到母亲面前,和母亲互相谅解。因为看到母亲,自己的伤痛被揭开,欧吉桑想了各 种办法,和路上遇到的另外三个无所事事的男人,一起用各种办法哄正男开心。分手的时候到了,大家挥挥手,鼓励正男。正男和欧吉桑挥别的时候,终于也说了一 句谢谢。当欧吉桑走远的时候,正男望着他的背影,才想起来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菊次郎。正男跑远了。菊次郎却停下了,望着正男的背影走出屏幕。

我喜欢这个温暖的故事,喜欢电影中的每一个人。他们都不是完美的人,但无一例外地是好人。正男没有找到妈妈,但是,却过了一个愉快的夏天。

——————————

打西瓜——这可能是日本的一个风俗,我的日本邻居小孩过生日的时候,他们也在地上插了一个西瓜,然后让来参加Party的小孩子排好队,按个举着棒子对着西瓜猛敲。到最后西瓜头破水流,大家再上去分吃那个破烂瓜。

一个人上学——我从上学的第一天,就是自己走到学校的。可现在的中国小孩还有这样的吗?我见到很多小孩到上中学还是要接送的。

印章——在日本台湾还是完整地保存着使用的习惯。印章的优先权要大于签名。可在我们中国,印章随便街上就能找人刻,确实应该废除。

菊次郎——看来菊次郎的妈妈遗弃了不止一个小孩,次郎应该是排行老二。

荒诞的穿插——这种拍法让日本人看起来十分变态。我看过用最多这种拍法的电影,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记得那个电影身是客给了很低的分数,但在我看来,却是非常了不起的电影。

这个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在快结束的时候出现在屏幕上的那只巨大的毛毛虫,啊,太缺德了,也不事先通知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