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生活记录 Category

大作已拜读

Aug 10th, 2012 Posted in 听说读写, 生活记录 | 33 comments »

答应给人写书评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关于这我有少许经验。因为会请我写的,多是没有什么名气的作者,很难有绝世名篇,其次,我读书不能算少,即使少得可怜,对于好与不好,也有权有自己的看法,最后,这些作者的书,多数是不好的,说恭维话,自然违心,不说恭维话,那人家找你干嘛?

当然,要觉得好,那也会照实说,民老师的文章写的真心好,真心接地气,正能量,真心碉堡了,有啥词儿都愿意往上招呼。

说这些是因为昨天看到一篇金线奇文,作者自称写字里最有钱的,有钱人里最会写字的。女友问我,比海岩还有钱吗?

去年有朋友让我找一本将出版的新书,我把PDF发过去了。之前还从没看过。在信箱里打开预览之际,一股清风迎面而来。仿佛见作者庄严地换上唐装,玉手揽镜自照,端详良久之后,从西周木头制作的茶桌抽屉中,拿出一副胡须,严肃地贴到下巴上,掸掉青色短袄上可能掉落的些许微尘,正襟危坐下来。此时此刻,天上的金线哗啦啦,如雨般落下。此君遂运丹田之气于狼毫之末,时疾时徐,运笔如有神助。。。

一番做法完毕,绝世之卷成书。

朋友是个资深文学青年,看后,评价辗转传到我的耳朵里,曰:“写的不错。”

而我则揪住了一个写过此书书评的著名作家,奉上四个字的谄媚:“你真客气。”

他回复也是四个字:“你不会看。”

我翻了翻白眼,隔着千山万水的网线,他肯定没看见。

心是孤独的猎手啊,天下父母生就儿女的真身,如何成长可真是一门学问。

到十八岁时,男女内心都开始肿胀,缓解的办法有的是,有人跑步,有人说爬杆特别舒服,有人就上树。课本上教的是睡前穿宽松内裤,这内裤一定高腰到了包二奶的程度,小心翼翼地把心脏盖起来。

有人就写作。

小时候参加作文比赛这种事,最近被议论的颇多。有人说他得了新概念的二等奖,被质疑是假货。得了二等奖还好意思出来说?除了一等奖,咱别的还真没得过。可我不说谁又能知道呢?像我这种寂寂无名之徒,恐怕老师和同学们都忘了吧。奖励的那些书籍和本子太多,第一次搬家就被扔掉了。内心肿胀的事,我什么都不记得。

在跳出来反观自我的过程中,对曾经全是否定。这就是我和金线的差距,茫茫宇宙中,哪怕仅仅是靠近金线一毫,也要依靠上帝赐与的布朗运动。因此只好很阿Q地想,被金线缠绕的人,一定有如黄袍加身,瞬间的快乐是有的,即便坐上了龙椅,用小木的话说,不也在写千字三千元的专栏嘛。是啊,我要有值上亿的四合院,千字三万的专栏也不写。

至于五百年的基业,谁也说不定。近在眼前的例子就有,如此伟大光荣而正确的东方红,六十年就被叫嚷着要完蛋。

写到这里,想起来有一位作家,前些天发来了他的绝世之作,我太忙,一直都没有看。过不久他又发来一篇,这次不敢怠慢,当天晚上就看完了。文章的题目叫做《还乡》,关于焦裕禄家乡的一些事,写得十分淡定。

读完已经是深夜,很想找谁来抓住诉说一番。扫了一遍twitter,一遍微博,一遍饭否,一遍QQ群,就只有青梅还在各处明晃晃地绿着。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碰到金线的感觉,但内心的肿胀难消,千言万语化成了一句话:淼师傅的作文写的真心好,接地气。。。方恨少,翻个白眼瞧瞧。

可在刘淼叫“从新开始”这个名字的时候,我怎么没觉得呢?

于是又在网上google他的《西红记》,虽然已经有了PDF,仍然心甘情愿去付了三美元。期待这一篇会更好。据说我可以转发给两个朋友。谁要?

指教就不敢了。

除了自渡与渡人,其他毫无所有,毫无所谓。(此行抄袭金线)

三只排队的毛毛虫

Jul 25th, 2012 Posted in 生活记录 | 40 comments »
领事馆门外

领事馆门外

前些日子在纽约,又去造访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时隔两不见,领事馆门前的抗议队伍还在坚强地驻扎,无论寒冬六夏,他们兢兢业业,比里面的工作人员还善尽职守。俗话说的好,信教的不算卦,精神病力气大。

两年前,我怒气冲冲地控诉了领事馆的种种没人性的服务,想如今,中国的女宇航员都上了天,他们家小区都停了电,全国人民都坐上了高铁,高铁都翻了车,车都翻了一周年,他们也该变变脸了吧。

我找官员们没有贵干,纯粹当司机,在外面车里等。毫不出所料,就是去窗口一问话这么简单的破事,三个小时。无聊到所有的书都看烦了,人还没出来。就是光诚哥,收不收留也要给个话呀,不介,官员们就让等着,跟宣判似的。我就开始打开手机上的foursquare,挣无聊的积分。

Foursquares是美国的一个LBS产品,小蛇早期做的切客,就是foursquare的翻版,严格照抄,甚至复制4sq的每一版更新,后来小蛇变幻跑道,把切客弄成打折网了,foursquare还是那个半死不活的样。其实4sq的商业模式很清晰,每个猴子都能看到一串挂着的香蕉,但就是赚不到钱,可能是像我这样的无聊之人太多了。

在家周围稀稀落落的各种商业非商业设施中,我从牙医超市图书馆火车站,挑中了距离0.2英里的邮局,从此只要一回家,就去邮局签到,慢慢把4sq上邮局的位置搬到离客厅沙发10英尺的地方,在过去一年中去了邮局200多次,估计一宁hufey他们都以为我做了代购,夜里两点还在邮局寄东西。

纽约的4sq签到点特别多,可能因为商住都很密集。我在领事馆门口打开4sq的时候,排名前50的里面都没有领事馆。这同时也说明用4sq的人很少在领事馆签到,或者法轮功抗议者都不用智能手机,我要是他们中的一员,肯定天天签到,这和上班打卡没什么两样。老板有天拖欠工资了,我就可以拿这个记录去找他要钱。五毛党和法轮功分子要知道合理利用高科技武器啊。

即便如此,在找到领事馆的时候,我还是大吃一惊。在这个签到点留言的人,竟然有37位之多。

这是一个惊人的纪录,在我用4sq的历史上从未发生过。之前最多的不过是IKEA,也只有三四个留言。

领事馆的页面,最古老的留言,说的非常简单,就三个字,Prepare to wait.

再往下翻,就是各种tips,告诉你如何准备资料,如何能够节省时间。美国人真是一根筋,我们中国人都在买买提讨论这问题,事先准备资料。要是来了这里,要签到才看到你们这些提示,那什么黄瓜菜都凉了。500英里外赶来的,也得1000英里跑回去。

老美在这里交换各种签证心得,有如此几类:

早上八点到,等一个小时就行了,要十一点到,排队要三个小时;
我九点来的,队伍排出了两条街;
我上次来没要银行资产证明,这次来就要,政策为什么变这么快?
如果你不是美国公民,办签证要资产证明;
不要去王女士那个窗口,she is an app NAZI!
星期四和星期五队伍可能短一点;
去pandavisa.com,找代理,花钱也值得;
最好错过他们吃午饭的时间,要不然你得等他们吃完饭才回来办公;
带着你的智能手机/iPad,或者一本书,排在长长的队伍中;
他们也办一日加急签证,但那个队伍走的非常非常慢;
窗口9点开,但如果你9点来,你前面已经有100人了;
队伍移动的比环球影城排哈利波特的还慢!

photo(8)

Foursquare

好几个人都在抱怨王女士。

看着一条条的留言,这个情景为什么异常熟悉?嘿,你们这些美国佬,去过北京吗?去过秀水街吗?你们去看看那个队伍,看谁还敢瞎叫唤!纳粹?去看看你们那些签证官是什么样的吧。

这世道如今真的变了。

不过,比起来美国人在中国领事馆的遭遇,中国人在领事馆受的虐待更多。朋友对此有个说法,“你可不知道去领事馆那些中国人都怎么回事,偷渡来的骗护照来的多的是,什么都不准备好,什么都不懂,也不看,还在窗口吆五喝六,来回来去问,素质太低啦,是他们耽误时间,你要是天天和他们打交道你比王女士还纳粹。”

十几年前,纽约这个领事馆还没有扩建,我来过一次。那时候根本不排队,黑暗的小窗口,我前面是一位女士,被里面的办事员训斥的,低着头。前面的对话我不知道,后来听到里面的办事员用十分不屑口气,轻飘飘地说:“护照丢了?丢在哪儿了?你一个福建口音的人,为什么用浙江的地址,你自己说得清楚吗?你的护照是怎么回事只有你自己清楚。你是怎么来美国的你自己知道。” 前面那个女的没说什么话,默默地离开了。

那时候偷渡来的福建人非常多,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护照。但里面办事员的这几句话无疑戳到了痛处。

在任何一地和中国人有关的领事馆,都是这样乱糟糟,如果台湾不算中国的话。

中华民国和美国断交以后,相应的外交关系,美国在台北有美国在台协会(AIT),我有个朋友在农业处,一个三毛式的女人,还去过她办公室几次。AIT签证的人也很多,但过程很简单,排队也不用几分钟,井井有条的。

可能因为台湾来波士顿留学的人多,所以波士顿有一个台湾经济文化代表处(TECO),在Chinatown的一个写字楼里。通常情况下,窗口只有一人办公,但如果访客超过一人,就会有别的工作人员出来接待。窗口服务的男士女士,声音轻柔,态度和蔼到难以置信。有一次,和接待我们的万先生聊天,大家说起Chinatown的餐厅,我很喜欢去海之味,他说他都两个星期没去了。过一会儿,大家不约而同去了那里。

昨天刚好为别的事情打电话去TECO,忽然想起来网上流传的关于申请中华民国海外公民护照的事,不是说在海外住三年以上的中国人就可以申请吗?于是就问电话里那位女士,哎,是不是真的呀?她在电话那一头笑了,说已经很多人打电话来问了,不是这样的,不可以申请的。我说为什么呀?不是马英九总统说的吗?她说,没有这样的事,大概是误会吧。

话说有三只毛毛虫排成一行,第一只毛毛虫说,我后面有一只毛毛虫,第二只也说,我后面有一只毛毛虫,第三只也说,我后面也有一只毛毛虫。

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就是,第三只毛毛虫就是马英九总统,他说谎!

咖啡偶遇

Jul 17th, 2012 Posted in 生活记录 | 54 comments »

有一次我经过纽约的中央车站,土耳其航空正在那里做推广,占了进门左手边很大一片地方。摆了些零星的宣传单,散落在桌子上无人问津,更多的人都集中在中间的一张大桌子旁边,等着品尝土耳其咖啡。

桌子上有一个电炉,上面是一把咕嘟冒泡的长把铜壶。这壶咖啡煮好,被分到每一个纸杯,倒出来的时候,咖啡和渣俱下,热气腾腾。服务人员微笑着教大家喝,仿佛不是为了宣传他们的飞机,而是咖啡公司的促销。

和我们通常喝的不同,土耳其咖啡有一种特别的香气,飘荡在空气中,让经过的人不断停下脚步。

那咖啡很浓很苦,不过,煮的火候刚好,不加牛奶倒也不太涩,反而有一种绵长的口感。咖啡特别烫,只能很小口地喝,形似啜饮,喝到满口是渣,我把细细的渣子抿过嘴唇,再用纸巾擦掉,也不知道别人怎么处理,我就那样喝掉了两杯,还喝了旁边的矿泉水。

味道是无法复述的,只是那种香气一直留在印象里,就像中年人在十几岁时的偶遇,记得感觉,面容却不清晰。

后来在一位哥伦比亚朋友家做客,又喝到了他们的咖啡。咖啡对于哥伦比亚人,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喝的十分粗旷,把咖啡放在一个有过滤网的大杯子里,泡几分钟热水就压下咖啡末,把液体倒出来。喝的时候也满嘴是渣子,比土耳其咖啡的渣粗了很多,一粒一粒的。

美国卖的杯装咖啡都太淡。星巴克好些,但显得粗砺而强壮,这也许和生活方式有关,咖啡是用来解渴的,所以要做牛饮,所以有了venti这种size.  欧洲人喜欢浓缩咖啡,喝espresso,以shot来计量,倒在嘴里还不到一口,杯子里却要放下两块糖。那几滴甘露琼浆,要好几分钟的时间来萃取。

常有人笑话中国的麦当劳里面卖米饭和热汤,意大利人去麦当劳,每个人都点espresso的话,即使人不多,队伍也排的好长。即使举国都破产了,咖啡也要一杯一杯地现做。二战的时候,意大利军队在离补给站十公里的地方,因为肚子饿,全体停下来煮意大利面吃,结果全部被轻松俘虏。意大利人不肯让肠胃受委屈。所谓“Veni!Vidi!Vici!”,只能发生在遥远的古代。

昨天高温天气,户外就像蒸笼。洛克菲勒中心地下新开了家Blue Bottle Coffee,我顶着烈日跑了去。

Blue Bottle Coffee

Blue Bottle Coffee

Blue bottle的网站做得很有格调,店里设计的也是我喜欢的contemporary. 风格极简,色调单一。关于咖啡由来,有那么多的传说,他们用了319年前的一个,土耳其军队从欧洲败退,在维也纳留下了一袋咖啡豆,Kolshitsky买下了突厥人这一袋豆子,开了中欧第一个咖啡馆,就叫Blue bottle,从此欧洲人才喝上了咖啡。

地下很凉快,Blue Bottle里面有两个店员,不穿制服,戴着毛线帽,面无表情,气质不俗,提着大水壶,慢悠悠地从一排漏斗上面依次地浇过去,仿佛他们在做的是一杯艺术品,浇灌一个花园,而不是做一口热饮。

我要了一杯espresso,要了一杯drip,男女店员各点了一下头,心照不宣地开始准备。espresso反而先好了,drip还在女孩的手里慢慢滴下去。我看着他们,几乎忘记了付钱,这么精确制导的小资,每一杯只要三美元。

拿起espresso,一下子想起十年前在中央车站喝到的土耳其咖啡,是气味叫醒了一个沉睡的人。

espresso

espresso

drip

drip

drip-page

make a cup of drip

毫不妥协的苦,微微的酸,还是那种浓郁顺滑的绵长。我需要很小心地把这种味觉收藏起来。多年过去,Blue bottle在东西海岸一共开不到十家店,等他们扩张到我住的小镇,要多少风投来抛头颅洒热血。。。

Blue Bottle的豪言壮语,是让顾客喝到48小时内炒制的咖啡,以保持咖啡最真挚的美味。这种奢侈,要住在city的人才能随时享有。虽然咖啡三元,可曼哈顿的公寓,月租五千。

于是我喝掉咖啡,头也不回地走了。(此处删去二十字)

闲聊

Jun 27th, 2012 Posted in 生活记录 | 61 comments »

前些天,和朋友聊天,得知他生病,很不开心,我说上网找人聊聊天嘛,他说不想说话。随即让我推荐书给他,我推荐了一组长篇《静静的顿河》,他说长,推荐《刀锋》他大概又嫌文艺。他说喜欢看我的博客,就是更新太少了。我听了很惭愧,当下就想写点什么,一拖,就又是一个星期过去了。

我也不知道忧郁症是从何而来,但周围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得这个病的。也许是因为身体中某一种激素水平低下,导致过度兴奋,或者激素水平高涨,导致过度抑郁?也许刚好相反,意思大概就是这样的。一种狂躁,一种抑郁,导致症状两极分化,英文叫做bi-polar disorder. 我和女友曾经感慨的说,支配人生所有一切事情的黑手,就是内分泌呀。人的点点滴滴,都被激素控制,这个结论接近真理。

第一次知道这个病状,是一位同事的先生患病。她有三个儿子,为这个家,努力操持,挣扎了很久,先生还是自杀了。我只是听说她回老家处理丧事,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了很多柚子。她老家的柚子很出名,中秋节时候吃的,叫麻豆文旦。

因为这个病没命的人里面,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张国荣了。大家都生活在压力中,但忧郁症不是压力能够控制的。他那纵身一跃,也不是他自己能够控制的。我这位朋友,病情应该不重,因为我看到他,从来都是乐观积极的,要说人间的苦难,和他一点不沾边。

为了给他写一段文字鼓劲,我想起了一位儿时的朋友。一直没有讲过任何一件发小的事,因为如果有一天,我要写一本小说的话,这位发小的经历,就是一本《寻找不回来的悲惨世界》。在我看来,简直就是苦难的化身。有这么困难的,讲出来,希望你想想自己的幸福人生,可以开心一点。

我这位发小,就叫她小丽吧。

小丽的亲生父亲,在她弟弟出生不久,就得了癌症死掉了。她母亲,李阿姨,带着她和弟弟,又嫁给一个离过婚的男人,那男人就姓高吧。

高叔叔和前妻还有一个女儿,名字叫小琪。她比小丽大了五岁,在我们还是懵懂儿童的时候,小琪已经到了青春期,胸部特大,有点暴牙,但不厉害。

高叔叔的前妻也再婚了,嫁给一个劳教释放分子。

背景介绍就这么多。

高叔叔和李阿姨,带着三个孩子一起生活。每天吵吵闹闹的。我为什么会知道呢,因为小丽是我同学,比我大两岁,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小学在一个班。小丽每天把我在学校做的坏事,都原原本本地告诉她妈妈李阿姨。而李阿姨只要和高叔叔吵架,就会来我家诉苦,顺便告诉我妈我在学校的表现。

而更糟糕的是,李阿姨几乎每天都和高叔叔吵架。他们即使不吵架的时候,我做了坏事,李阿姨也要特别来说一下。即使我没做坏事,她也要抓到我做坏事的现行。比如她有一次来我们正在吃饭,我把碗里的肉偷偷扔到桌子下面。李阿姨就大喊我妈,看哪,你女儿把肉扔脚底下了。

所以我的情况我妈每天都能知道。我那时候和小丽特别好,可从来也没有跟她说过,你回家不要告诉你妈什么什么的话。现在想起来,小丽每次回家说我的坏事,可能会让李阿姨心情好一点。那就说吧,反正我也虱子多了不咬。

李阿姨家不仅吵架,而且砸东西,电视冰箱都砸坏了,那时候可是很贵重的东西。还有桌子上的玻璃板,也不知道为什么,李阿姨端起来就砸。她的脾气真的很坏。还有的时候从五楼扔东西到楼下去。

他们吵架的原因,我小时候很少有能听懂的,李阿姨虽然生气,但还是避讳着小孩。有一次是因为高叔叔在浴室窗户那里,偷看小丽洗澡,这事估计我们全院都知道了。李阿姨气坏了,她那个直筒子脾气,上去就要打高叔叔,但高叔叔一溜烟躲到单位去了。她又没法放下三个孩子,于是领着他们来了我家。

后妈和女儿的关系那肯定是不好。所以家里的关系错综复杂,小丽还要防着小琪,还要保护弟弟小宝。继父还要吃小丽的豆腐,经常借机图谋不轨。

有一件事是我长大以后才知道的。

小琪上了中学,认识了好多小流氓,于是晚上不回家,地安门那里有一个烂尾楼,他们就去那里刷夜,被抓到过很多次。李阿姨觉得这件事丢尽了脸,但无论如何教育,小琪就是不听,后妈的帽子怎么也是戴上了。

真正让李阿姨伤心欲绝的事,发生在法庭上。

小琪怀孕了,她的生母很生气,因为,孩子的父亲,是这位生母后来嫁的那个劳教释放分子,也就是小琪的继父。他给小琪买了个炸糕,小琪就跟他走了,被他奸污,后来才破罐破摔。但发生了这件事,小琪的亲妈想出来了一个办法,让小琪去法院告发她的继母李阿姨,说是李阿姨教唆她和继父发生关系的。

李阿姨只知道去法院告发这个禽兽继父,却没想到被当场诬告教唆,一下子就晕倒在法庭上了。那次是我妈妈陪着去的,但我妈从来没对我说过李阿姨家的事,是小丽长大以后告诉我的。

他们家就从此在深渊里了,打呀闹呀,终年不休。

小丽巧妙地和她的继父周旋。高叔叔当了官,有了钱,也有了权,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见过他家的大哥大,灰色的,大砖头,李阿姨藏在柜子里,要打电话的时候,就开机,还拿头巾包着到我家用过。

后来高叔叔给小琪好歹安排了一个学校,小琪就离开家去上学。小丽家的日子才安生了一些。

这时候,李阿姨查出来得了乳腺癌,不久就转成皮肤癌,在医院里整天痛苦地想自杀。

小丽也上初中了,和我不在一个学校,但课后还是经常和我一起玩。她不知道怎么认识了一个雍和宫的和尚,两个人还正式地谈了恋爱。所以她没事都拽着我一起去当掩护。我在雍和宫的大殿里面转,东看西看,她和那个青海来的小和尚躲在阴影里卿卿我我。那几个月的时间,我每两天就要去雍和宫一次,直到他们分手,那个小和尚就复员了,回了家乡。

李阿姨也不行了,没多久就死了。

这时候小丽就变成了孤儿,和她那个弟弟一起。高叔叔已经不住他们的房子,姐弟两个人就开始自己生活。

后来小丽一到结婚年龄,就嫁给了一个她交往好几年的男人。

在她结婚的前一天晚上,我去小丽家陪她。她继父高叔叔也在。我坐在屋里和他聊聊天,小丽在厨房做饭。这时候高叔叔突然就哭起来,说他自己好可怜,然后一下把我抱住,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乱蹭。我吓坏了,一把推开他,钻到厨房里,再没离开过小丽一步。

小丽结婚以后,也是不开心,生了一个女儿,变成她的依靠。

她常对我说,这么难我都过来了,我还怕什么呀?

小丽应该是我见过的命运最坎坷的人。和她的经历比,我的遭遇都不算什么。虽然在很多时候,烦恼是实实在在落在自己身上的。别人天大的苦难,都不如自己小小的烦恼来得真切。

但话说回来,幸福,不也是这样吗?

喜羊羊和灰太郎的复杂逻辑关系

Jun 13th, 2012 Posted in 生活记录 | 46 comments »

我家有两辆车。一辆白色小车,被孩子们命名为喜羊羊,一辆灰色大车,自然就是灰太郎。

每天晚上,灰太郎先回家,趴在车道的里面,喜羊羊后回家,就趴在灰太郎的后面。

这样的排列,英文有一个专用的词,叫做tandem,就是一前一后。tandem bicycle,就是一前一后的自行车,我们中国人叫协力车,经常是一个男孩吭哧吭哧在前面骑,女孩在后面东张西望,照镜子擦口红。

一前一后的两辆车,如果要开出去,就有问题。以计算机语言来解释,喜羊羊在后,要出去就类似堆栈原则,后进先出。但如果灰太郎要先出,不挪车的话,就只能是队列,First come, first served. 或者先进先出. 如何实现呢?就一直向前,走环形就可以了。

因此,每天早上我开灰太郎出去的时候,都直接向前,排D档,从房子后面的院子里绕过去。等到喜羊羊走的时候,不管前面有没有车,排R档,倒车就行了。这个逻辑关系相当复杂。邻居家,就是那个风雪中的绿房子,他家有四辆车,排成一串,车库里都不停,每天这样挪来挪去的。

试想一下,如果灰太郎要出去,却排了R档,会如何?

今天早上,就听砰的一声巨响。。。

喜羊羊躺着中枪。

听见声音,我才想起来,矮马!后面还有个车呢!下去一看,喜羊羊的引擎盖都翘起来了,不过,灰太郎却一点事都没有。要怪都因为今天下雨,而且车里面的电脑启动太慢,都听见响声了,倒车屏幕还没出来小白的身影,而雷达滴滴的响声,我通常都是无视的。

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件事都是第二次发生了,上次是下雪天。可能其中的逻辑确实太复杂了,我只要不思考一下,作出正确决定向前还是向后,喜羊羊就一定不幸中枪。

真是好可怜,又要修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