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 13th, 2012 Posted in 生活记录 | 46 comments »
我家有两辆车。一辆白色小车,被孩子们命名为喜羊羊,一辆灰色大车,自然就是灰太郎。
每天晚上,灰太郎先回家,趴在车道的里面,喜羊羊后回家,就趴在灰太郎的后面。
这样的排列,英文有一个专用的词,叫做tandem,就是一前一后。tandem bicycle,就是一前一后的自行车,我们中国人叫协力车,经常是一个男孩吭哧吭哧在前面骑,女孩在后面东张西望,照镜子擦口红。
一前一后的两辆车,如果要开出去,就有问题。以计算机语言来解释,喜羊羊在后,要出去就类似堆栈原则,后进先出。但如果灰太郎要先出,不挪车的话,就只能是队列,First come, first served. 或者先进先出. 如何实现呢?就一直向前,走环形就可以了。
因此,每天早上我开灰太郎出去的时候,都直接向前,排D档,从房子后面的院子里绕过去。等到喜羊羊走的时候,不管前面有没有车,排R档,倒车就行了。这个逻辑关系相当复杂。邻居家,就是那个风雪中的绿房子,他家有四辆车,排成一串,车库里都不停,每天这样挪来挪去的。
试想一下,如果灰太郎要出去,却排了R档,会如何?
今天早上,就听砰的一声巨响。。。
喜羊羊躺着中枪。
听见声音,我才想起来,矮马!后面还有个车呢!下去一看,喜羊羊的引擎盖都翘起来了,不过,灰太郎却一点事都没有。要怪都因为今天下雨,而且车里面的电脑启动太慢,都听见响声了,倒车屏幕还没出来小白的身影,而雷达滴滴的响声,我通常都是无视的。
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件事都是第二次发生了,上次是下雪天。可能其中的逻辑确实太复杂了,我只要不思考一下,作出正确决定向前还是向后,喜羊羊就一定不幸中枪。
真是好可怜,又要修车了。。。。。
Jun 10th, 2012 Posted in 生活记录 | 39 comments »
昨天早上还在和会长聊起老呢子,谁知今天就知道老呢子永远地去了。
一个认识十几年的网友,厮混在那么几个地方,每天都觉得近在身边,谁知,他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了,一去不回头。
我用shaiese去搜索信箱,发现09年底的时候还在问,很久没看到他,出什么事了吗。他回答说这半年个人状态都不太好,所以网上很少说话。他说没关系的,会好起来的。通常我和人通信,都会去做那个最后一个回复的,但给他的信,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断在我的手里,就连微博的私信也是一样。大概我心里觉得他很好,或者知道他会很好,就放心了。或者知道再下次联络,也是分分钟的事,就先放下了吧。
想不起来见过他多少次了,总之很多次。第一次还记得,十年前我去上海,马龙小鹰李寻欢,总是成双成对地来,老呢子则只有一个人。他很能喝酒,脸喝的红红的,口若悬河。他说话和他写帖子一样多,滔滔不绝,全身都扎满道理的针。后来一次在北京见面,他说得了糖尿病,我劝他少喝,他说管它呢,喝死了算。最后一次见他,还是在上海,很多人来,他也来了,又是喝了不少,那天我们去了好多地方,从普拉纳转战到江边的餐厅,又转战到许留山,到了半夜才回去,然后就再没见到过。
网友真是不在乎见不见面的,大家总会觉得在一起。
他的帖子我哪怕补课,也都会一一看过,却没有看到三月他回复爱虹的,说“我也快死了”。如果看到了会不会当回事?也许不会。他整天嬉笑怒骂,这也不是第一次。这么多年来,他让我记住的事情很多,我不是要发一个地域帖,但看他顶着一个上海人的名字,却不像是一个上海人。和沈迷打架,杨佳,和小木的十五年之约,最近看他说静静的顿河,我还去买了一套。他让我看金人的译本。
回想一下最近倒是在blog见到他几次。他在京都的帖子上还说坐了人生的第一次沙发 ,我的哈里发。哈里发是什么东西?然后就真的很久不见。我常去看他的微薄,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看他总停留在投票那一条上,心里还嘀咕过,想到很多事,就没有想到这一条。
下午马龙给我发了一个微信,我在水族馆里一个很吵的地方,听了几遍都没有听清楚,挪了几个地方才听见,震惊。然后眼泪就一直掉下来,我怕变成熊猫,就一直用面纸去擦,Joey奇怪地看着我问,妈妈,你的眼睛为什么一直好像有水呀。我说Joey,有一个叔叔去世了。他说什么叫去世?他的中文还不行,就像我教他拼音,说ao,就是棉袄的袄,他问我,棉袄是什么。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我说去世就是死了。
人到中年,慢慢就会一个个地走了。
我的微薄上还和他互相关注,可他永远看不到我的话了。我的手机上还有他的号码,给嫂子发了短信,她回复了很多,看得我又是一阵伤心。老呢子曾经是我们每个人泡网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他的网络,就像缺了一个角。我还有他的照片,但不知道在哪一个硬盘上。很多人都没见过他,应该找一张他的照片贴出来,让大家看看,就当作是为他送别。
下去去中国店买菜,买了一把上海青,晚上炒了吃,算是一个小小的纪念吧。
老呢子大哥,我们天上见!
Jun 4th, 2012 Posted in 听说读写 | 17 comments »
视频连接在此 。
部落推荐的视频,民歌三十年的演唱会,四个小时,停停看看,居然一秒不差地看完了。心潮起伏,真久久不能平静。我没有赶上那个年代,却对民歌那么熟悉,如数家珍。
金韵民歌的全本CD我都有,已经很久没听,整柜子的盒子尘封已久了。而视频中的马兆骏,已然死去。
等有时间,也要写写民歌。立下计划,督促自己。
May 31st, 2012 Posted in 生活记录 | 47 comments »
我常在昏昏欲睡的半夜,听到手机乒乓一响,有文艺女青年的微信一段段娓娓地传来,然后在她昏昏欲睡的夜晚,又给她发去一段又一段的音频。
微信这个东西越来越好用。
安得促膝,说彼平生。生活事情感事工作事,人生的得意失意,影评乐评时评,一切尽在言语中。
微信刚出来的当天,和菜头就发信让我申请。装上很久很久以后,上面也只有一个和菜头。这已经比我用Facebook要好了很多,05年我申请到Facebook,环顾四望,惊为天人。当时拍着还不疼的膝关节赞叹,这个东西太牛了,填补了人与人之间的鸿沟,有沟必火呀!把人可以很粘很粘地贴牢成一片。我在新浪大肆鼓吹了一番,听众那时基本上都不知道什么是Facebook,尚有记得这件事的,至今还在夸赞咱的眼力。我贪婪地在其IPO的当日买了一小把FB,到如今看着它每天创下新低。
其实我的Facebook上到现在也没有几个人,尚存的申请人都被我一个个移除了。社交网络用久了,变成一种惯性,有新的,拿来试试看,几天也就放下了。我变得难以在网络上交到朋友。
手机上的任何社交网络,基本上都是这样,永远是那几个人。和菜头,王佩,hufey,张一宁,Fatant,再加上爱虹,打开Instagram,打开Path,whatsapp,kik,line,foursquare,乃至G+,BUZZ,GOOGLE READER,Facebook,什么都一样,刚开始,总是这几个人。我恨不得上去问候一声,How are you? How old are you? 中文叫做,怎么是你,怎么老是你?
微信则不同。它的用途说来简单,就是照抄早期的kik,秉承一贯的腾讯之道,照抄的同时,伺机超越。微信现在到4.0版,终于发展出自己的特色,逐步把腾讯产品的精髓全部灌注到这个小小的产品中去。kik能发消息,whatsapp能语音,能发文件,path私密分享照片,instagram和path的个把滤镜,位置分享,微信照单全收。再加上腾讯自己强大的QQ通讯录,把好友全部引进来,访问手机的电话簿,把联系人也一网打尽,email联系人也概莫能外,甚至周围的陌生人,勾搭起来!还不够,漂流瓶扔出去几个,全部通通地给我转起来!
这样一搞,不管想还是不想,微信把周围能划拉到的人都收到麾下,接下来就看你怎么玩了。
有手机的初期,小木尚且知道通讯录分成已搞组待搞组和不搞组,如今新浪微博把关注人层层分类,还开始公诸于众,微信网罗了这么一大堆用智能手机的联系人,没有分组是很奇怪的一件事。试想我如何会愿意把自己的私家照片,分享给家人的同时,也分享给印刷厂的业务员和中通收快递的呢?G+于此有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但Google的思路永远太高端,他们认为用户都是可以去应聘网络工程师的,所以把圈子的设计搞得层层叠叠,让我经常一头雾水地报错了家门。简单易用的分组方案,在微信上还没有实施,替代方案是一个群组共享,让人可以在无分组的压力下稍作喘息。
玩法还是那些,贴画儿贴字儿,只不过参加的人真是多了。我每次在公共社区贴照片都能看到好多回复。但回复的人互相如果不是联系人,他们彼此之间就看不到。变成了我回复A,而B与A不是联系人,B只看到我在帖子下面自说自话。这个逻辑确实比较怪异,但微信对于自身的隐私有一定考量,也有国情的考虑,点点点。
当然这些也只是权宜之计,具体往下如何走,要看他们自己。如果做更开放一点的社区,可以把回复人的名字隐去,只显示回复。如果做更开放的社区,就象Path一样,显示整个thread。如果保持现状,也是良好的策略。所谓进可攻退可守。
什么东西都是,用的人越多,用的人就越多。
我看着周围的人一个个加入微信,觉得它可能又是一个有沟必火。当然它已经很火了,有着注定成功的事业线。每一版的改进都有亮点,觉得要更强烈地支持它。它在我生活的很多场合都会出现,我用它找家人,用它联络事情,也和女友说私房话,就是至今没有发展出一个关系暧昧的男友比较遗憾。我甚至都扔过一个漂流瓶,打字问了一句话:“猜我在哪里?”对方说朝阳?我说不,某处东北。他说大连?我说还要东还要北。他说您不会说是在朝鲜吧,我说差不多,这里太晚了,我祝他have a nice day. 他的瓶子就再没扔回来过。
微信的好处就是不用打字,可以一段一段地说话,可以想半天再说,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就随便说。还可以说过以后,回去听自己说过什么。可以把亲爱的你的话,留到一个下午,泡上一壶茶,一边喝,一边慢慢慢慢地听。那边熟睡的你,一定不知道吧。
May 24th, 2012 Posted in 生活记录 | 44 comments »
邻居有一家是印度人。夫妻俩有两个女儿,我看了关于印度人重男轻女的帖子,心想他们生了两个女孩,回去印度可惨了,抬不起头啊。
我认识的印度人都非常aggressive,我和他们可没少打交道。这家男的是那种典型的唧唧歪歪的印度人,但他家的女人就还好,我们平时看到,聊聊天,虽然不如其他老美那样和睦,但还能说得进去。
女人有一天说她要给俩女儿剃光头,在此之前想照点照片,就来找我。我满口答应。那家男人又过来说让我帮忙拍照,还开玩笑说不给钱,我就没好气,说谁要你的钱啦。
他家的两个女儿倒是很可爱,眼睛特大。嘟嘟很喜欢这家的俩小姑娘,只要看到她们在外面,必然要跑出去,问寒问暖。那殷勤的态度,让我很发愁,将来如果他们娶个这样姑娘进门,我可怎么办。。。
照片出来,他们很满意,居然还买了一个蛋糕送来。mamamia!
这是半岁的时候拍的。
现在三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