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雨后面

Dec 7th, 2011 Posted in 生活记录 | 12 comments »

如果我们在十几年前的网上相识,你一定记得我曾经大力鼓吹过的一个网站。http://jwz.org/ 那时候,年轻的程序员们都被《MATRIX》迷的神魂颠倒。而MATRIX的现实版,就是这个网站的主人,Jamie Zawinski.

有一年公司派我去学Linux,学到些什么都忘记了,就记得那个帅哥老师。因为他我从不逃课,每到周三晚上,必定赴约一般庄严地走入信义路教育训练处的大楼。女同事们听到我的鼓吹,到我上课的日子,就和我一起来,同样好奇的还有Airy Huang。我就是在Linux的课上,看到一个屏幕保护的程序,和MATRIX一样,满屏绿色的代码往下掉,简直酷毙了。我回去就把办公室所有的电脑都装上了这个screen saver. 可以看到满屋子MATRIX的数字雨,虚拟和现实,交相辉映。

CNTHd5u9Ts84NVHXpKCQ

MATRIX DIGITAL RAIN

做IT的女生,哪里有不崇拜黑客英雄的。我在那个screen save下面发现了一行小字。作者,http://jwz.org/。那个网站酷弊了,是迄今为止我印象最深刻的个人网站。在编译码的丛林里找到一个工作经历的链接,按下去一看,第一行字就被逗乐了。

Back before you had heard of Netscape, I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Unix versions of Netscape Navigator through release 1.1.
“早在你听说过Netscape之前,我就已经负责开发Netscape Navigator 1.1 的UNIX版本了。”

谁呀这么拽。乔布斯看到肯定气坏了。但区区在下我看了,只有给王佩用富春江水吃药,佩服的滔滔江水啊。我仔仔细细翻遍了他的网站,还找出来他的名片页,今天去没有找到,不过记得地址。那年头往名片上写的Title,比较牛的就是总经理,总裁,董事长什么的,再不济也得来个项目经理,写着业务员那就逊弊了。但这张名片上写的在Netscpae工作头衔,叫做HACKER.

card1

Hacker

Jamie Zawinski就是Netscape浏览器的主要设计者。他出生与匹兹堡,中学没有毕业,就已经是一个天才的程序员,15岁开始在卡耐基梅隆大学做Lisp研发,一个小毛头和一堆研究生在一起。90年代初,去了加州,加入著名的网景——Netscape.

在90年代中期,Netscape占据了90%以上的浏览器市场,是先于网络泡沫出现的商业宠儿,但微软下大成本,出钱出人,设计了IE浏览器免费释放,并和windows捆绑,netscape很快就完了。到98年,著名的Netscape Communicator遭遇了无情的溃败。IE一下子成为主流,直到今天。

JWZ建议Netscape把communicator的代码全部开放,开展了一个新的项目,叫做Mozilla,这个名字,就是JWZ同志给起的。Mozilla有一系列的产品,Firefox浏览器,和原来的Netscape非常相像,从零开始,非主流,广泛合作,非暴力发展。在IT行业里,逐渐成为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是IT青年们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的一个标签。Firefox慢慢成长壮大,终于在市场份额到了20%多的时候,又被另一个IT巨人Google的浏览器超越。有一部纪录片介绍98年的Netscape,叫做《Code Rush》,奔腾的代码。IT青年,文艺青年,二青年们,不要错过。

我已经很久没去瞻仰JWZ的网站,今天看了阮一峰的文章,又想起他。99年JWZ从Netscape辞职,在旧金山买下了一家小酒馆,DNA Lounge,开业的过程屡经挫折,今年,他又买下旁边的餐馆,取名DNA Pizza。

他现在还在维护多个项目,比如Xscreen saver,他当年生微软的气,所以提供的屏幕保护,只有Linux和Mac版的,他在网站上给windows用户留了恶狠狠的一句话:
Windows users: There is no Windows version of xscreensaver, and there never will be. Please stop asking. Microsoft killed my company, and I hold a personal grudge. I don’t use any Microsoft products and neither should you.

“没有windows版本的xscreensaver,永远也不会有。别再问了。微软杀掉了我的公司,我保留个人恩怨,不用任何微软的产品,你也不应该。”

当年的愤青,今年已经四十多岁了。新一代在成长。JWZ这样的人多起来。

我认识一个男孩,Wayne Chang,今年27岁,五岁从台湾来的,在这里上到高中快毕业才解决了身份问题。他7岁开始写了自己的第一个程序,15岁已经和Napster合作,高中毕业前,就已经可以靠写程序,赚很多钱了。大学考上了UMASS Amherst,上了不久,就和他姑姑说,想退学。他的理由是,大学毕业了能做什么呢?不就是找工作赚钱吗?但我现在已经能做,需要大学毕业做的工作,为什么还要上大学呢?姑姑说不过他,就让他退学了。

Wayne做过很多著名的项目,包括Dropbox,Instagram,太多了。他自己开发的i2hub,打败了Facebook的同一类点对点传输程序。他们在波士顿这些20出头的年轻人,形成了新的IT圈子。电影《社交网络》里面,孪生兄弟有一个亚洲的Partner,原型就是Wayne Chang. 那两个孪生兄弟拿到了Facebook 85 million的赔偿金,完全没有分给他。现在他和Winklevoss兄弟在打官司。

因为认识Wayne,我和马克扎克博格,间隔变为二度空间,和地下的乔布斯先生,也只有三度空间了,哎呀呀。。。

美是一种正在消失的状态

Dec 5th, 2011 Posted in 生活记录 | 9 comments »

黑格尔曾经说过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即是不吸收教训,所以我们目前已知的历史,一直被人们走的磕磕绊绊。但无论经历了怎么样黑暗的岁月,总有人能够一路摸索而来,手中满是荆棘的划痕,却高举着火把,照亮脚下的道路,让每一步走得稳如泰山。

我羡慕这样的人,这样的挣扎,我看到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越来越近。

关于这条路,北岛翻译过一首诗,短小的如同最细密的银针,却在我耳中引爆轰鸣。

这条路也许
不通向任何地方
但有人从那边来

给我们的123诗社,送上迟到的礼物。
虽然你已经放弃,但我从来没有,也不可能。

果粉真可耻

Dec 2nd, 2011 Posted in 听说读写 | 36 comments »

好几天没看IT新闻,昨天读到望月写了一个fire, nook color和iPad的对比。我的Kindle fire用了一阵子了,一点写的冲动都没。不过,本着一定要不远万里,祸害尽可能多人的国际主义精神,我得说道说道Fire。

前一阵在网上预订了好几样东西,做这种蠢事的人应该都被无条件拦住。好在美国退东西太方便,所以买东西不经大脑的时候很多。据说这点是经过计算的,随便退换,让顾客下订单的时候更毫无顾忌,但事后愿意再费事去退的比例很低,总结起来商家总是划算的。就像很多中国人不理解为什么美国很多很好很值钱的东西,都是Free after rebate,那难道不会爆发疯抢吗?统计结果,买了FAR的商品,会寄出rebate form的,并且合乎退款规则的消费者,只占总数的30%+,相当于店家打了七折卖这件东西,算是相当好的促销手段了吧,那抢就抢吧。

Amazon很早就放出风声可以预订他们的七寸平板,就在乔帮主过世的前几天,可我收到都是快两个月以后的事了。以至于回家在门口看到一个盒子,根本想不起是什么。打开盒子还是让我惊讶了一下,那包装真太土了,盒子像信封,刷就拉开了,里面一个黑色小胖子。如果iPad的身高体重三围长相收入出身是一个凯迪拉克型的姑娘,那kindle fire你知道是谁吗?就是林忆莲!喜欢林老师的人虽然大把,但人人心底都还是向往另一位林老师,志玲姐姐的。

启动Fire有点惊喜,第一次见面这位兄弟就在屏幕上叫我的名字,很贴心的小设计吧,就像住饭店刚走到门口,门童就会说吴太太,汉庭欢迎你。那感觉就像到家了。苹果在新版的iOS里,一定要学习这一招。

KINDLE FIRE

KINDLE FIRE

一个七寸的平板,对用过六寸的kindle电子书的人来说,没有太多的意外。甚至我都把电子书的套换了上去。但它比电子书要厚重的多,这点还需要适应。在之前大家讨论了太多七寸还是九点七寸的问题,只要拿起实物,就一目了然了。这种事必须和整形的广告相反,KINDLE FIRE是一个让男人女人都可以一手掌握的东西。但它显然太厚了,如果能够减少一半厚度一半重量,拿起来会舒服的多。能如此的话,与iPad的在尺寸上,就可以形成真正的竞争,并驾齐驱。让9.7寸的iPad,回归它平板电脑的本质。而Kindle FIRE,则正好抢夺iphone的江山,同时打掉一部分投奔ipad的用户。

现在的FIRE不行,拿久了还是要得腱鞘炎的。

我没有真正研究过安卓的东西。但FIRE的操作系统,显然太阳春了。iOS在这点上完胜,是飞行棋中的战斗机,屹立跑车界的玛莎拉蒂。而简陋的FIRE,也不过就是个丰田CAMRY。在设置上,可以说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什么功能都没有,只有类似调整亮度和声音大小。而且,连中文输入法都没,一下子就把13亿中国用户拒之门外。不能拷贝屏幕,大家在amazon的网上上讨论这个问题,说是安卓不支持这么做。有人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用手机拍。没有前景和背景设计,不能disable purchase,任何程序都可以一键购买。如果退出amazon帐户,程序是不能买了,但什么也都用不了了。

和iPad比,它不能的事情太多了,我只要说可以做什么就行了。

可以看新闻,看电子书,听音乐,看视频,装一些app,然后上网。就这些。

前几个都没什么好说的,都是手持设备最基本的素质,就说app吧。所有在iPad上熟悉的工具类app,amazon的商店里都没有。没有goodreader,没有dropbox,没有foursquare,没有facebook,没有tweeter,没有微博没有微信没有stanza没有网银没有摄影软件,没有几乎我能想到的一切apps。除了angry bird,除了植物大战僵尸,可那些我已经玩到厌烦了。

Facebook那些没有app,倒是还有解决方案,可以用浏览器上去。但这个浏览器的字是破的,要放到一定大小才够平滑。屏幕翻页的时候,不仅有迟滞,还会闪,扫描频率不够,看着晕。

但FIRE有一个特点,征服了我一位朋友的心。就是能在网页里面加载flash。被苹果欺压至今,网页出了Flash还真不习惯。我的朋友说,他可以在这上面炒股了,股票软件很多是Java的,我没试过,也不打算试。

我想不出来有什么理由放弃iPad而改用FIRE,虽然没有app store的时候,我的iPhone也用的好好的。但现在觉得已经很难离开App store了,它是一个平板设备好用和喜闻乐见的前提。Amazon的应用程序商店,上架的可能还少,但我要耐心等着这个姑娘长大,需要多少耐心啊。现在这个样子,长到十五岁,可能还要十年呢。

我对Amazon一向印象很好,可他们拿出这样的一款平板,我还是觉得很失望。他们如何能做这么低端的一个产品就投放市场呢?和499的入门级ipad相比,KINDLE FIRE的价值也就只有199元。作为一个用户,我可不想为了300元的差距,放弃这么多的东西。想想看,如果郭美美有了两辆玛莎拉蒂,她还会再去买辆civic吗?

所以,我说不定会去退掉。但也确实懒得退了,KINDLE FIRE有三个月的免费鉴赏期,用一阵再说吧。

我是不是变成了一个可耻的果粉啦?但我发誓自己是客观的,用安卓的同学们,安卓就是KINDLE FIRE这样的吗。

咱不信。

有关杂志的杂七杂八

Nov 29th, 2011 Posted in 听说读写 | 15 comments »

在纸媒江河日下的今天,我仍然在家订了几种杂志。

基本上都是摄影和图片类的,订数逐年减少,现在时事类的,只剩下时代周刊《TIME》了,还有每周塞到门缝的《彭博商业周刊》。电脑科技的发展,r让纸媒消失的潮流,根本无法阻挡,《读者文摘》都已申请破产保护,《世界新闻报》出了最后一期,《LIFE》关门大吉转到网上。中国居然还能够有那么多,只靠发行量就能活得好好的报纸杂志,如果订数不是来自党政机关摊派,那读者群一定是“城乡结合部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女性”,《家庭》杂志社的毛大人如是说。或者就是火车文学,民主与法制,每期连载《稻田里的女尸》一类文章。这只说明了一件事,中国的电脑和网络还不够普及,能用电脑和手机看新闻和上黄色网站的比例太低了。

《家庭》《知音》《女友》《读者》在中国都是货真价实的,发行量大。党政机关报的订数有多少水分就不一定了。一次饭局上,新京报的某位过气主编说,你猜《光明日报》现在全国订数是多少,我说五万。他说,三千。说完还重重地点了一下头,补充了两个字,别不相信,这是真的。那时伊已经两瓶酒喝下,我不知道可信度如何。这种喉舌报章,订数少,是肯定的。以新浪民主共和国公民们对苍井老师的爱戴程度来说,如果中国敞开发行《阁楼》和《花花公子》,那连《知音》和《女友》都得完蛋。《环球时报》可能是个异类,大街上都能卖,读者肯定是为了培养人生幸福指数做的投资,和看新闻联播也许有类似疗效。

报纸真不是一个环保的产品。我家什么报纸都不要,去华人超市绝对不拿免费的,偏偏各种垃圾报纸都来,也不知哪里打探的地址。钟点工Swali和我抱怨过,她丈夫为何一直留着那些成箱的旧报纸,占满房间,她每天在外打扫回家还要打扫。可她丈夫声称,要keep the information。Swali对他说,你可以在电脑上看,那里什么都有。美国连一个墨西哥女佣都有觉悟上网找新闻中心,报纸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杂志的境况要好一些,至少纸张浪费的少。前几年,eurus在他家的镇上倒垃圾,顺便还捡了几百本过期的《国家地理》杂志给我送来,都是几十年前的,比我年纪还大。我想把它们都留下來,但一次次的搬家也就慢慢丢掉了。这么多书,放在电脑里,也不过一张光盘大小。我订了几年《国家地理》,今年开始不订了。反而是手机上面有了书报架,订了上面的几个杂志和报纸,包括纽约时报,提供免费的头条新闻。每天都有数次更新,但我没看几次。王佩用好几百美元订的纽约时报,也不知他看了多少。

美国的杂志订户,依我看,大多数都是医院和诊所,大家太忙了,只有在等着看医生的时候才有时间翻翻。

我订《TIME》有三个原因。第一,文章篇幅和出版频率适当。每周抽出几十分钟时间翻翻这么小的一本还是可以,再多就不会有时间读了。第二个原因就是图片。每期的封面都不用说,绝对代表着当代当时最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内页的图片也非常精彩,还有一些珍贵的独家照片,图片水平高,印刷精美。第三,恶俗也好,趣味平常也好,它以发行量横扫一切,代表着美国普罗大众的价值观,尽管观点左倾,但隐藏的好,是政治正确的典范。同时因为是周刊,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做更深度的剖析和总结。听起来是缺点,也是优点。

《TIME》和《纽约时报》杂志是不同的两个刊物,纽约时报是一份报纸,创刊于160年前,第一期售价1美分。TIME是一本周刊杂志,1923年创刊。他们没有隶属关系。通货膨胀了100多年,我现在订阅一年五十二期时代周刊,只要五美元,平均每期不到10美分。可知纸媒已是日薄西山。

时报杂志的资深图片编辑Kathy Ryan,从33年来的1700本纽约时报杂志中选出照片,集结成册,由Aperture出版,名字起的很大,叫《Photographs》。我没有订过这本杂志,刚好买书来看看。有人说个笑话,读《华尔街日报》的是正在治理美国的人,指企业家和金融家;读《华盛顿邮报》的是以为自己正在治理美国的人,指政客和官员;读《纽约时报》的是认为自己应该治理美国的人,指知识分子。知识分子通常对现实抱批判态度,立场容易左倾。我就买本图片书,围观一下知识分子们。

Kathy Ryan很有名,她得过不少摄影编辑奖项,还为这本书写了编者前言。文章很长,但值得一读,我想翻译出来,又惧怕工作量太大,不敢应承。她在文章里探讨了杂志图片和摄影同生共进的关系,编辑,图片编辑,作者和艺术指导四者关系,讨论了纪实摄影的主观性问题。每张照片都配以图说,基本上以时间排序,中规中矩。

Kathy为选中的图片做了几个分类,纪实类,人像类,插画类,时尚类。书也是这样编排的,后面增加了几位大师的专题和tear sheets,从杂志上撕下来的,可以看到发黄的原始杂志的样子。33年的时间,都在这厚厚的书里,很大一本,我觉得有10磅重。但书做得很好,每个中国的图片编辑,乃至杂志编辑,报纸编辑,都应该买一本,学习。

Photographs

New York Times Magazines - Photographs

相信未来

Nov 22nd, 2011 Posted in 生活记录 | 56 comments »

菜头,

周日的早上,我去电影院看了一台莫斯科国家大剧院芭蕾舞《睡美人》。现场直播,这真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美轮美奂的舞台,公主,王子,国王,仙女,全美国五百家电影院在同一时刻分享莫斯科的美丽,一时间让人不知道身处何方。从电影院出来,阳光刺眼到让人眩晕,我又去了Costco,美国一个便宜的量贩店,搬了六打鸡蛋,三加仑牛奶,零零碎碎的一堆东西。从童话回到现实的距离,只有从电影院到车里的20米。

到家吴凡让我去看你的博客,我说好,煮上咖啡,一边在厨房打开手机。

人生就是数不尽的人间烟火。而如今,你告诉我,你不再理想主义。

我们相识多年,你在我的心里从没变过。那是因为,我愿意一直张开双臂,拥抱变化中的你。你常说自己是从客栈笔名混起,你泡论坛,写博客,做了公知做了IT精英,做了有车阶级买了帝都的房子,娶了美丽而智慧的妻子。尽管环境与职业不同,不论你如何声称,但你对自己的要求从未改变。相信我们的默契,你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你也知道我所指出的意见领袖,是为了一些什么事情。

当然,我说这些轻飘飘的话,确实很不负责。让别人冲上前去,你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菜头,你一定要去。谈到这里,又要提起微博,那里的中国真黑暗,只要是官员必定腐败,只要是慈善必定在贪污,只要是杨澜,一定和坏事关联。你的酒友,某报评论员,很悲观的预期中国在三五年内必定发生重大的变革,广深的检察官和警察在处理多起群体事件之后,也对社会前途充满疑虑。但实际上,那些浮皮潦草的议论,看似惊涛骇浪的愤怒与不安,只是渤海湾泄露的原油,漂浮在水面上,看似马上就要污染到中国人的生存。但最终,都会被遗忘,都会成为过气的谈资。永恒不变的,是闪亮的原油下面,那一片无知无觉的茫茫大海。

那是埋在我们心中,最根深蒂固无可改变的现实。

那辛亥革命是怎么发生的呢,共产党是怎么夺取政权的呢。从星星之火呈燎原之事也起源于几个文人的推动。人民逐渐接受新的东西,社会慢慢进步,这来自于知识和教育,无论以何种方式。哪种方式的影响力更大,这当然可以探讨。但放弃这些努力,在我看来,就是放弃了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固然愚蠢,但它帮助我们与现实对抗。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活着,我想说,心中尚有理想。虽然我衣食无忧,躲在万水千山之外,建设自己的小环境,消受美利坚的大好河山,我仍然愿意看到中国一天天地好起来。我们不为全人类活着,我们只为自己,亲人。将来,等你有了自己的小孩,你会理解的比现在深刻的多,虽然你已有父母,你熟谙世事,体察他们的细微感受,但毕竟一切要自己亲身体验才能获得。

说你是网络意见领袖的,不是我,是窦文涛。你可以根本不在乎这些东西,你可以觉得韩寒是个批,谁也别装X。你渴望心灵的自由,而我让你为此负起责任来。你说,要做实践者,要在媒体之光无法照耀的地方发光发热。我差点儿就举例木匠的儿子耶稣基督为你背书了。其实,脚踏实地和大声疾呼并不矛盾。你用笔写出了你的影响力,又来问我文人哪个改变了社会?我回答你,马克思。这个回答十分狗血,但确是事实。不用一枪一炮,他挑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战争,改变了中国俄国和半个欧洲。至今还有人过年过节抬他出来宣称高举他的大旗。

我们不谈公知好吗?马克思还和仆人乱搞呢,可多数公知只是肌肉男施瓦辛格的层次。我们只谈自己。我以能力有限就轻易原谅了自己,并把这个球丢给了你。哎呀没话可说了。我又做了什么?完全没有。我完全理解snoopy的话,在说你的同时,自己又有什么改变呢,确实,很惭愧,以后不提这件事了。

我很喜欢一首诗,非常过气。送给你,我知道你从未放弃心中理想,我也是,一起努力。

相信未来。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N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