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看电影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Dec 18th, 2009 Posted in 生活记录 | 9 comments »

我超有远见的预言一下,电影小组,大概就这么寿终正寝了。。。

这几天我就把我这周点的片子影评写出来。那将是今年和不知道多久的将来的最后一篇。

盛筵必散,什么事都一样。轰轰烈烈远不如平平淡淡,来得真实可信啊。

【看电影】月球

Dec 15th, 2009 Posted in 生活记录 | one comment »

如果《WALL-E》不算科幻电影的话,我几乎什么科幻电影都不喜欢都不看。不过,龙二选了《月球》,说明是科幻,而小组的作业是必须完成的,于是早早就把电影看完了。

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写什么,往常这种情况就用西瓜体写了。但这次不行。因为除了故事本身的设计之外,我看不到什么想谈论的其他和电影所谓艺术相关的东西。

这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核心涉及到现在世界生物研究最敏感的领域,干细胞的研究,人体克隆问题。美国关于这个研究的争论很多,民主党一直是支持干细胞研究的,但相对保守的共和党则对此非常谨慎。因为一旦克隆技术研究成果,人类繁衍的习惯方式就可以被轻松打破,那样有悖伦常的情形出现,社会就可能大乱。人类固守的传宗接代和亲情延续的方式,就会被彻底颠覆。如此一来,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就没有人知道了。因此,这个关于克隆人的电影,不仅从科技上成为遥远的科幻内容,从政治上实现就更遥远了。

如果有一天,一个和我长得一模一样的人站在我面前,我们分享共同的亲人与记忆,我会惊慌失措的。而当我知道了,这样的小二之后还有小三,小四,乃至小十一到小无穷,那种恐惧是不言而喻的。还记得在MATRIX里面,Mr. Smith先生周围常常出现的那一模一样的一群机器人吗?他们有共同的个性和相貌,动作整齐划一,同进同退。这种人的大量出现和被复制,一定会让地球陷入MATRIX的灾难。到那时候,能够拯救人类的,就只剩下上帝了。

《月球》所要表现的,与我上面说的正相反。那些克隆人已经被复制了无数份,他们在每次被刚刚激活的时候,都是一模一样的,他们分享了本尊所有的记忆,继承了本尊的个性,思想,甚至妻子孩子。但他们因为遇到不同的情况,要解决不同的问题,个性的不同侧面在同一时间被激发出来,一个Sam留下,长眠在月球车里,一个Sam还正当壮年,驾机起义回去,一个Sam被激活,还蒙在鼓里,还有其他的Sam们,被锁在冰箱里,如同鸡翅,如同牛排,等着被放进另一个烤箱,而已。他们的这些不同,改变了他们自身的处境,地球上的人终于良心发现,拯救了他们。但这已经是幻想中的幻想了。那时候地球上肯定也满是克隆人了,谁能拯救谁呢。不要做白日梦了。那一天到来的时候,就是最后的审判日。

第七封印被打开,天堂和人间,沉寂了半个小时,然后天使吹响了覆灭的号角。

圣经上就是这样说的。那一天之后,信神的人上天堂,不信神的,咱们,你,我,都要下地狱。

《月球》上没写这么多,它的结局很简单,月能公司的股票跌了些,而已。

【看电影】菊次郎的夏天

Dec 7th, 2009 Posted in 听说读写 | 评论关闭

《菊次郎的夏天》是我看的第一部北野武电影。看的时候,这个电影刚拍出来不久。到再看之前,只记得那些长长的,静止的镜头,和怎么也走不完的路,作为观 众,只好耐心地等着他,带着孩子从镜头外面一步一步进来,再从镜头里面一步一步出去。那一次肯定没有心思安静地看到最后,以至于到刚才看的时候,我还在 想,小男孩明明叫正男,那么菊次郎到底是谁呢?

不同的时间,看不同的电影,感觉如此不同。《菊次郎的夏天》就是个典型例子吧。

上一次看的时候,没有觉得不好看,但清新和隽永的温情脉脉,远没有象今天这样,滋润到我的心。如果选这个电影的道士六二,十年前看的时候,如果彼时也有这个电影小组,也是今天这样的选片原则,我不相信他会选中这个片子。喔,他可能会选《大佬》或者《花火》以便装作是青皮。

北野武的电影,除了《大逃杀》,没有哪一部是我不喜欢的。暴力成为北野武的符号之后,他那些温暖的情愫,《菊次郎的夏天》和《那年夏天静静的海》也并没有被人忘记。刚才查WIKI,发现《大逃杀》北野武只是参加演出,导演是深作欣二。

一个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男人,突然接到妻子任务,带着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去找他多年未见的妈妈。可怜的正男,不仅没见过爸爸,他甚至连妈妈的样子都不 记得了。在路上,这个男人因为赌博花光了所有的钱,又花光了所有诈来的钱财,结果一路搭车,靠坑蒙拐骗终于找到了男孩的妈妈家。正男的妈妈却已经改嫁了, 没有人看到他们两个。正男伤心地哭了。带正男来找妈妈的这个“欧吉桑”,不得不费尽心思想让正男开心起来,他给正男要了一个摩托男的车铃铛,哄骗正男说是 他妈妈搬家前留给正男的。他们走到市场瞎逛,玩游戏的时候,欧吉桑被别人打伤,正男飞跑去药店买了药回来给他擦。这位欧吉桑终于说了全剧唯一的一声“谢 谢”。当他们终于遇到了“好人”先生,在农田旁边安顿下来的时候,“欧吉桑”想到,遗弃自己的母亲,就住在旁边不远的养老院里,于是搭车去看她。在离母亲 咫尺之遥的地方,停下了脚步。母亲变得这么老,这么孤独,而他终于没有勇气走到母亲面前,和母亲互相谅解。因为看到母亲,自己的伤痛被揭开,欧吉桑想了各 种办法,和路上遇到的另外三个无所事事的男人,一起用各种办法哄正男开心。分手的时候到了,大家挥挥手,鼓励正男。正男和欧吉桑挥别的时候,终于也说了一 句谢谢。当欧吉桑走远的时候,正男望着他的背影,才想起来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菊次郎。正男跑远了。菊次郎却停下了,望着正男的背影走出屏幕。

我喜欢这个温暖的故事,喜欢电影中的每一个人。他们都不是完美的人,但无一例外地是好人。正男没有找到妈妈,但是,却过了一个愉快的夏天。

——————————

打西瓜——这可能是日本的一个风俗,我的日本邻居小孩过生日的时候,他们也在地上插了一个西瓜,然后让来参加Party的小孩子排好队,按个举着棒子对着西瓜猛敲。到最后西瓜头破水流,大家再上去分吃那个破烂瓜。

一个人上学——我从上学的第一天,就是自己走到学校的。可现在的中国小孩还有这样的吗?我见到很多小孩到上中学还是要接送的。

印章——在日本台湾还是完整地保存着使用的习惯。印章的优先权要大于签名。可在我们中国,印章随便街上就能找人刻,确实应该废除。

菊次郎——看来菊次郎的妈妈遗弃了不止一个小孩,次郎应该是排行老二。

荒诞的穿插——这种拍法让日本人看起来十分变态。我看过用最多这种拍法的电影,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记得那个电影身是客给了很低的分数,但在我看来,却是非常了不起的电影。

这个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在快结束的时候出现在屏幕上的那只巨大的毛毛虫,啊,太缺德了,也不事先通知一声。

【看电影】无良杂种

Dec 1st, 2009 Posted in 听说读写 | 6 comments »

差一点错过了这个电影。

前几天看到虫虫在新浪微薄上力推一本什么书,她说,作为读过的人,我很理解你们想读的心情。作为一个不仅看过《无良杂种》,而且是看过阿拉伯学者服务器上面2.9G版本的人,我很理解你们没看过的,和看到480P字幕混乱的低级版本的心情。

一,暴力

以前一听说血腥暴力的电影就头疼得很,总觉得打打杀杀的动作片没有意思。不过,现在的人发明了新词,昆汀·塔伦蒂诺式暴力和其他的暴力有所不同,后面加缀了两个字,美学。对,就是暴力美学。听起来好多了。暴力和美彼此是矛盾的,放在一起,怎么理解呢。简单说,就是刷一刀下去,鲜血花朵般绽放,白鸽慢慢地飞翔。。。吴宇森有很多这样片子,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极端暴力的只有《杀死比尔》,北野武的就更多,有些已经不是美学,纯暴力加变态,比如《大逃杀》。所以《无良杂种》一出,说到割头皮,我自然把它归类到暴力中去。

其实这个电影的暴力镜头,只要旁边没有小朋友,对看过哪怕一张斐济骚乱照片的成年人来说非常可以忍受。电影是假的,斐济男性老中青年们提的人头可是真实的,血淋淋的。电影中其他的镜头无非就是拿着机枪手枪突突一阵,地上倒三个,靠墙倒两个,还一个满脸是血飞奔。大江大海一九八几都经历过的现代人,需要更坚硬的暴力来刺激神经。这电影不太暴力。

二,故事

由五段组成,前四段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非常精彩,特别是第四段。第五段的结尾,我觉得不好。昆汀·塔伦蒂诺终于有诚意讲故事,不管到最后如何不真实,但至少他有能力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这就够了。就象追女孩,要么智商147,要么身高174,两样都占全了,脸上长了十个八个麻子还是不碍事的。

第一段,美得似幻似真的法国乡村,淳朴的养牛人遇到一个唠叨的纳粹军官。一直都没有体现出应有的紧张,直到最后一刻,犹太人藏身被供出。情绪被酝酿到一定阶段,也就到了爆破的时候。第四段类似,也最精彩。来回的试探,怀疑,气氛绷紧又松弛,又绷紧又松弛,到最后淡淡开花,该死的都死了。一些安排的小细节,皮鞋,餐巾纸,德国三和英国三,十分巧妙,它们成就了这个电影首先是一个好故事,又对推进情节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三,演员

布拉德皮特当然不用说,他的台词都很酷,口音也够搞笑。汉斯演的最好,二战的电影中从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纳粹军官,当然,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导演的意图。但这么多侧面的一个人,冷酷无情,老谋深算,面面都被他演得好看又精准。看来得奖是实至名归。他那段意大利语好笑极了,和布拉德皮特大帅哥及手下的对手戏,是全片最精彩的一幕。

两位女演员面对危险时面部不动声色下面的惊涛骇浪,到现在还清晰的印在我的脑海中。演苏珊娜的演员,长得真漂亮。

德国人似乎都长得很类似,看那个king kong的军官,和战斗英雄孙继海,那小子叫什么来着,德国人似乎就长这个样。

四,音乐

每一段都很精彩。每一段我都用手机上的Shazem找到了相应的名字和专辑。

一定要找时间再看看,特别是第四段,特别是第一段的第一分钟。

【看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Nov 23rd, 2009 Posted in 听说读写 | 3 comments »

以我有限的圣经知识来看,人类在被上帝创造之初,是同时获得永不衰老凋零的容颜,永无病痛缠绕的身体和永无休止的生命的。没有想到《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就是在描述生命的过程和对它的合理性给出另外的阐述。

一个叫约翰的男人自称来自一万四千年以前,现在看起来却只有三十五岁,但不明真相的人居然还在为他和十年前的样貌看起来一样而惊讶。很多事情都是不合情理的,但却没有像这般不合情理。许多事情都是可能的,但长生不老这事看起来绝无可能。编辑可能并没有想说服谁,虽然他也给了一切以努力的解释。

上个星期在圣经上看到关于耶稣 is The Ransom的一段,凑巧想到了亚当的问题,还把想法写了出来。晚上吃饭的时候和在和RS讨论到底谁更是Ransom的想法,解释了半天,发现他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想来我的表达太过扼要和跳跃,无法引人得出我得到的结论。

亚当和夏娃在被赋予生命的时候,上帝的承诺是everlasting life.但亚当只活了九百三十年就死了。起因是上帝告诉他,不可以吃伊甸园中善恶之树上的果实,吃了当天就会死。蛇引诱夏娃,说妳吃了一定不会死,吃吧,夏娃就伙同亚当吃了,果然当天没有死。上帝来园子里面找他们,他们还躲起来不敢见。因为他们吃了果子的眼睛,从此能够分辨善恶,所以觉得赤身裸体很害羞,就不再敢见上帝了。全能的上帝着实厉害,一下子就知道他们没有听话,偷吃了禁果,暴怒之下,分别给了蛇,女人和亚当各种惩罚。蛇要用肚子走路,一辈子吃土。女人会有怀孕和生产的痛苦,必听命于男人。男人则要一生劳作,要辛苦种植才能有所收获,全家才有饭吃。人类从此生老病死循环往复,从出现在人世就带了永恒的罪,不得不终生痛苦以还罪孽。而在这以前,人类的始祖则不必做任何事,只要在伊甸园里面呆着,就有丰盛的吃喝供给,永生不灭。这好比每天过共产主义日子,结果一朝犯错被赶出去,不得不每天都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所以我想说,亚当和夏娃的牺牲所换取的明辨善恶的本领,才真正是给上帝的Ransom。我付了这些赎金,给我给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所谓上帝牺牲人子,用耶稣的血来救赎亚当夏娃偷吃禁果所犯下的原罪。这在今天看来,是不合逻辑的。神学家们对此并不是众口一词。而我,偏向负面理解。

亚当夏娃在圣经中,始终是人类的一条线,但耶稣却和他们不同,耶稣来自天国,存在于亚当夏娃出现之前的亿万年。那时候天国只有上帝和他的儿子耶稣,还有一群无所事事的天使。圣经是信徒们在上帝的启示下经过几千年写成的。每行字每个词都是上帝的旨意。关于耶稣的来历,在约翰福音中被论述颇多。看来上帝对那个叫约翰的人十分信任,很多关于他儿子的悄悄话,都告诉了这个约翰。这部电影,就是对圣经彻头彻尾的批判。

约翰自称是耶稣,不知道他的名字是不是故意起的。这件事让我很惊奇。我以为批判可以有各种各样从柔和到猛烈的方式,但编剧用了最狠毒的一种,让耶稣变成异教徒。一个人背离信仰不怕,可怕的是立刻投向信仰的敌人的怀抱。而且,还安排了上帝的儿子这样的角色去投靠。在座的基督徒们都坐立不安,甚至痛哭流涕,肯定有不少人心里想,丹布朗的圣经密码里给耶稣找一老婆,有了私生子,那算个啥呀。这个耶稣不知道一万四千你来播种了多少。当然,具体多少,编辑不肯让约翰说。

太夸张的剧情,往往会削弱这个戏的现实意义。也许编辑就是为了避免太过理性的探讨而设置了约翰是耶稣这个尽量耸人听闻的情节。还有一处夸张的人物就是威尔,他的到来,他的咆哮,举枪,质疑,回忆等一连串以及和妻子前后脚死去,实在太过突兀。到最后这个叫威尔的老头,居然就是约翰失散多年的儿子。眼看着嫡孙挂掉,上帝不知道是笑了还是哭了。

电影就是讲故事,平实质朴最动人。我可以接受这个世界是一个被乌龟驮着的平板,但有人告诉我这世界站在一只驮着一只,一直驮下去的乌龟塔上面,我觉得这是对我曾经热爱的第一推动丛书的嘲讽。这个人即使是霍金也不行。

这肯定是一个有意思的想法,值得作为一个科学话题永远地继续下去。看得出,总是绷着脸的约翰和周围人五人六的教授们也是俗人,他们最终,心里惦记的也不过是那个傻傻的单相思的姑娘,和学校里漂亮的女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