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听说读写 Category

蒋勋解读富春山居图视频

Jul 26th, 2011 Posted in 听说读写 | 19 comments »

这是行走的鸽子推荐的一段视频,72分钟。非常精彩,看得我很想再回去故宫看一次展览。好在我已经买了印刷品复制图,可以再仔细一一看过去。可惜的是在书店看到蒋勋有关富春山居的书,没买一本,遗憾。

蒋勋对美学的一些看法我不是十分认同,但这次讲解非常棒。他用好听的国语娓娓道来,观点自成系统,十分宜人。这个演讲不仅厘清了我原本还未理解的一些东西,而且有很多知识都崭新获得,令我兴奋。陈文茜也不错,其实她一直不错,我喜欢。。。

谢谢鸽子。

Sandra看看喔~~

王小波是个接头暗号

Apr 12th, 2011 Posted in 听说读写 | 29 comments »

在公元二零零一年附近,稻壳出了一本书,名字叫《流氓的歌舞》,不久就被盗版了。绿妖告诉稻壳,看到《流氓的歌舞》被署名为韩寒在地摊上买。那时候韩寒似乎还是个少年人,因其特立独行的退学写小说行为被少数中国人知道。文学青年都在藐视韩寒,听到稻壳被盗版为韩寒的消息只是莞尔,清晰的笑声掠过耳旁。

稻壳是那个时代,模仿王小波的文学青年大军中的佼佼者。

王小波死于九七年的这个季节,当时社会颇为轰动。一个旧友在中关村卖配件,说海龙已经人手一本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要不然就是《我的精神家园》。我听说后,马不停蹄骑车去了风入松,买齐了他所有的书,搬回宿舍床头日日夜夜阅读。

惊为天人。

全社会都在读王小波,报纸都在介绍他,网络都在转载他,文学青年都在模仿他。他的行文风格和文笔,是一个强大的磁场,是写作复兴的百慕大,成也小波败也小波。

媒体在簇拥着谈论王小波,但很多主流作家保持沉默。
“现在他已经这么热闹了,我就不说了吧!”――王朔这样说。
“王小波的东西我没怎么看过,就别在他的忌辰胡说了吧”――刘庆邦、梁晓声、刘震云、格非、毕飞宇表示了这个意思。
“确实没看过,不能乱说。”――文学家方恨少是这样说的。

九七年互联网刚刚出现,人们正为这个新鲜玩意欣喜若狂,奔走相告。终于有一个媒介可以自由的,匿名地发表言论,终于可以与世界共享心声。到公元二零一一年,这碰了一地伤心敏感词的年代,我们躲避着言语中的地雷和暗礁,媒体小心翼翼地绕道民国和大清国去批判国民党的腐败。当意见表达趋于婉转的时刻,人们恐怕无法想像,在九七年,连陆肆居然都不是敏感词。王小波的作品,亡灵一般抵御着《中国可以说不》的入侵。交战的双方气宇轩昂,战果丰硕。

我如今像一副老朽,捻着灰白的鬓发回忆:“那是互联网的黄金时代。”

王小波从天而降,以他与众不同的语法,他的黑色幽默,引导着网民,开启时事评论和自由意志的先河。如果他不死,就没有办法获得当年那样的关注,就没有网络文学那一年的狂欢。王小波死得其所。

如果我看过《黄金时代》,无法不记得陈清扬,无法不记得这样一段博大与深情:

陈清扬说她真实的罪孽,是指在清平山上。那时她被架在我的肩上,穿着紧裹住双腿的筒裙,头发低垂下去,直到我的腰际。天上白云匆匆,深山里只有我们两个人。我刚在她屁股上打了两下,打得非常之重,火烧火撩的感觉正在飘散。打过之后我就不管别的事,继续往山上攀登。
  
陈清扬说,那一刻她感到浑身无力,就瘫软下来,挂在我肩上。那一刻她觉得如春藤绕树,小鸟依人,她再也不想理会别的事,而且在那一瞬间把一切全部遗忘。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我,而且这件事永远不能改变。

那是我的真实罪孽,是我们敦了许多年的伟大友谊,在每年四月的时候被高高挂在枝头缅怀。

十四年过去了,每年都有一个纪念日,让我们想起他。我从王小波开始看卡尔维诺,看罗素和杜拉斯。王小波是个接头暗号,是我们在人群中辨识身份的手势,我们不约而同地奔向他,然后相遇。

New Wing of MFA

Apr 5th, 2011 Posted in 听说读写, 照相本子, 生活记录 | 25 comments »
New Wing of MFA

New Wing of MFA

暖暖内含光

暖暖内含光

Reflection

Reflection

monet

克劳德莫奈的太太穿和服

Museum of Fine Art,波士顿美术馆,据称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和卢浮宫、圣彼得堡的爱尔米塔什美术馆等齐名,为世界四大美术馆之一。圣彼得堡的我没去过,MFA比大都会和卢浮宫,简直就没法比了。和没有名列其中的奥赛美术馆也没法比。一切挡不住咱喜欢,没得比也得去呀,昨天天气晴好,我和女朋友在里面待了半天儿。

最近新开了一个Americas wing,这个我不知道怎么翻译,就叫做一个新区吧。在此展出了许多美国近代和当代艺术,包括二百年前乔治华盛顿的标准相的原件。还有一些以前没见过的,震撼级展品出现。空间开阔了一些,光线也好。有小朋友玩的地方,还可以开生日party. 保安设置也增强了,在上面这一幅莫奈的作品前,稍微靠近,警报就比比响,让我的头脑立刻施展出《纵横四海》的画面。

如果来波士顿旅行有三天以上的时间,那么绝对应该分给MFA至少五个小时。法国1870年到1900年间的绘画作品非常丰富,喜欢后期印象主义作品的,不能错过。

where.jpg

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
这幅画,被高更称做“Testament”,被很多著名收藏家拒绝之后,1936年被波士顿美术馆买下来,保存至今。

Paul Gauguin, French, 1848–1903
1897–1898
Oil on canvas
Image: 139.1 x 374.6 cm (54 3/4 x 147 1/2 in.) Framed: 171.5 x 406.4 x 8.9 cm (67 1/2 x 160 x 3 1/2 in.)
Wildenstein 561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Tompkins Collection 36.270

昨天又去朝圣了这幅巨作,还买了明信片,打算寄给猪。

平安夜,平安

Dec 29th, 2010 Posted in 听说读写 | 5 comments »

感恩节就决定要说圣诞节的事,早写好了,人在外面却忘记发布,现在做旧闻发表一篇罢。

英文里面说公元2011年,通常简写成 2011 AD.
AD来源于拉丁语,全文是Anno Domini。和BC是一对反义词。BC全称 Before Christ. 这个Christ,便是Jesus Christ. 我们翻译成耶稣基督。Before Christ,是“耶稣之前”;Anno Domini的意思是“有了我们的主”,或者说“有主的年代”,也就是公元后。根据这个推断,耶稣在公元一年出生,与圣经是不吻合的。耶稣生年在圣经中记载是主前七年,而他出生在十二月二十五日,也就是2011年前的今天,也是不对的。所以,这里存在两个谬误,第一,耶稣不是出生于公元一年,也不是公元零年(事实上零年是没有的)。第二,耶稣的诞生日也不是12月25日。

为什么这么说呢?

根据圣经的2010新国际版本,Luke 2:8-12:
And there were shepherds living out in the fields nearby, keeping watch over their flocks at night. An angel of the Lord appeared to them, and the glory of the Lord shone around them, and they were terrified. But the angel said to them, “Do not be afraid. I bring you good news that will cause great joy for all the people. Today in the town of David a Savior has been born to you; he is the Messiah, the Lord. This will be a sign to you: You will find a baby wrapped in cloths and lying in a manger.”

这段明确叙述了耶稣出生的时候,有牧羊人在外面看守他的羊群。12月的伯利恒小城已经是严寒和潮湿多雨的冬天,地上青草早已荒芜,外面露天不可能会存在羊群,所以就更没有牧羊人了。当我们在12月24日夜晚唱起,“平安夜,圣善夜,牧羊人,在旷野”,须知,这只是一首十二月的流行歌曲。圣经中并没有记载到耶稣出生的确切时间,根据其他判断,也许出生于犹太历的十月间。

那么12月25日为什么会称为圣诞节呢,这有传说来源于公元三世纪的罗马教廷,亚历山大教会。12月25日是罗马历法的冬至,同时又是异教的太阳神的生日,当时教廷为了归化异教徒同时对耶稣的诞生给予一个统一的规定,就把这一天定为圣诞节了。这些都是传说,我也只是人云亦云,就连到底耶稣这个人是不是存在,现在都有争论。

圣经上很少记录出生的事情,倒是对死亡描述甚多。这自然有他的道理,不过,上帝的儿子降临人间,在宁静的夜里,天空出现瑰丽的星辰,有东方的圣人到来,有天使下凡为他歌唱,这样的瞬间,只要肯想像,总是美丽的。日夜轮替,为人类带来日出日落的美景;在欧洲的大地上行走,除了展现肌肉和骨骼线条裸体的艺术品之外,耶稣诞生,这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马太福音上面关于耶稣出生的故事很有意思。

太 2:1 当希律王的时候,耶稣生在犹太的伯利恒。有几个博士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说:
太 2:2 “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哪里?我们在东方看见他的星,特来拜他。”
太 2:3 希律王听见了,就心里不安;耶路撒冷合城的人,也都不安。
太 2:4 他就召齐了祭司长和民间的文士,问他们说:“基督当生在何处?”
太 2:5 他们回答说:“在犹太的伯利恒。因为有先知记着,说:
太 2:6 ‘犹大地的伯利恒啊,你在犹大诸城中,并不是最小的;因为将来有一位君王,要从你那里出来,牧养我以色列民。’”
太 2:7 当下希律暗暗地召了博士来,细问那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太 2:8 就差他们往伯利恒去,说:“你们去仔细寻访那小孩子;寻到了,就来报信,我也好去拜他。”
太 2:9 他们听见王的话就去了。在东方所看见的那星,忽然在他们前头行,直行到小孩子的地方,就在上头停住了。
太 2:10 他们看见那星,就大大地欢喜;
太 2:11 进了房子,看见小孩子和他母亲马利亚,就俯伏拜那小孩子,揭开宝盒,拿黄金、乳香、没药为礼物献给他。
太 2:12 博士因为在梦中被主指示,不要回去见希律,就从别的路回本地去了。
太 2:13 他们去后,有主的使者向约瑟梦中显现,说:“起来!带着小孩子同他母亲逃往埃及,住在那里,等我吩咐你;因为希律必寻找小孩子,要除灭他。”
太 2:14 约瑟就起来,夜间带着小孩子和他母亲往埃及去,
太 2:15 住在那里,直到希律死了。这是要应验主借先知所说的话,说:“我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来。”
太 2:16 希律见自己被博士愚弄,就大大发怒,差人将伯利恒城里,并四境所有的男孩,照着他向博士仔细查问的时候,凡两岁以里的,都杀尽了。
太 2:17 这就应了先知耶利米的话,说:
太 2:18 “在拉玛听见号啕大哭的声音,是拉结哭她儿女,不肯受安慰,因为他们都不在了。”
太 2:19 希律死了以后,有主的使者在埃及向约瑟梦中显现,说:
太 2:20 “起来!带着小孩子和他母亲往以色列地去,因为要害小孩子性命的人已经死了。”
太 2:21 约瑟就起来,把小孩子和他母亲带到以色列地去;
太 2:22 只因听见亚基老接着他父亲希律作了犹太王,就怕往那里去;又在梦中被主指示,便往加利利境内去了。
太 2:23 到了一座城,名叫拿撒勒,就住在那里。这是要应验先知所说,他将称为拿撒勒人的话了。

思考的力量

Nov 24th, 2010 Posted in 听说读写 | 15 comments »
导演前些天说到:

追求”与众不同”确实是有点的。不过呢,对挪威没有好感,另一个原因是读挪威的时候,也是追看“中后期王朔老师”的90年代,所以不能忍里面大段大段甜得发腻的抒情语句,如果是个中国男作家敢这么写,一定早被唾沫淹死了。这唾沫里估计有一大坨会是我的。考虑到我可能对中国男作家如此得不宽容,所以面子问题,不能因为村上老师是个日本人,又是我认为的大师和偶像,而无原则地把这宽容给他。

1Q的隐喻在我没有读到第三本之前,只能是我的猜测。不过,既然是小说,不是流水帐,所以文字里的信息其实都是经过有意识筛选的。我想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里面有几个主干信息的指向性是很明确的。青豆的童年,一个教会家庭的女儿,从小就被以指定的道路教育着。天吾的童年,其父是个勤勉的电视公司的职员,也像个清教徒一样,带着童年的天吾游走在城市里收电视费。然后故事的悬念围绕某个类似邪教组织展开。但在青豆谋杀“教主”的时候,却发现“教主”本人 也是“小人儿”的受害者。而“小人儿”无处不在,掌控全盘。不管怎么说,小人儿和老大哥至少在字面上构成一定的语义关系,就像1Q84和1984至少在字 面上也是能把他们凑合到一起的。

作为一个不算刚刚入门的小说读者,我想这些信息上的指向性,我想你大概不会不注意。除非你不愿意去注意。做得好不好是一个个人趣味问题,但是这些信息是否“无形”则是个意愿问题,当你决定去过滤它的时候,它就自然是无形的。

1984的问题是,它不是一个小说,而基本上是个“大说”。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它把所有的问题搞得黑白太分明。如果1984从一开始就如此泾渭分明 的话,那么我敢保证1984是一定不会被“实现的”。所以我想人世间更多的事物发生在暧昧不明中,而这种暧昧不明看似无力,但其实却最有力量,它往往可以 使1984在不知不觉中呈现出来,然后又在不知不觉中隐去,藏在角落里,随时再跑出来,咬大家一口。在这个意义上,人生无大事,都是些小事。而小事上的进 退,有时候却常常会决定“大事”最后会呈现出什么模样。绝大多数的事情和作用其实都展现在这暧昧不明之处。这个是“大说”无法触及的,却是属于小说可领风 骚的领域。

至于柔软其实无可描述,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或者就像年幼的天吾自己都很不明白地保护了他觉得很奇怪的青豆,就像年幼的青豆偷偷地拉天吾的手,就像深惠里毫无理由地认定天吾不会伤害自己。如果让我在“正确的世界”和“柔软的世界”里选一个,我想我会选柔软的世界。因为柔软的世界也许会有 很多“不正确”,但是它一定不会是1984。而《1984》很有可能会是1984。

哦,但愿这只是我不柔软的臆测。希望将来我读完第三本的时候,还能如此自信。

-------我是惭愧的分割线-------

难得有如此认真的人,不得辜负。

因此而回想自己对村上的态度,其实是存在偏见的。王佩说我是村上迷,我是很不服气,他善于归类,而我不从,就想尽量把自己从小资队伍小清新队伍里面往外摘。人结婚后的心理年龄等于夫妻年龄的平均值,王佩一定娶到了萝莉。他昨天相隔万里发短信给我吐血推荐了一个profound and haunting的电影,,而我兴冲冲带干儿子去看了iMAX版,屡次在将要睡着的时候被怪物和毒蛇的咆哮叫醒,感觉只有想撞墙。世事难料啊,有一个老笑话,金庸每部作品缩写成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JK罗琳呢?哈哈哈哈哈哈哈。

闲话少说,我后来又有遵照大家的指示去看《挪威的森林》,并且继续把1Q84读了下去。结果并不乐观。自己觉得实在没法接收村上的写法。我没法绕过书里面的一个个bumper,装作若无其事的继续往下读。有人可以说写作是很私密的事情,我觉得应该稍做修正,写博客和日记都是很私密的事情。小说用于公开出版,赚稿费顺带教化世人,有如公开演讲,写得不必有框框条条,但要对得起读者的时间。你说的隐喻我有所体会,1984是坚硬如铁的,作为曾经记者的奥维尔有可能一直保持尖锐的嘲讽。不过,如果你认为1Q84的表达,是村上柔软的特别之处,我想此事十分的见仁见智。

前几天我在想你的话的同时,又想到另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好与坏。世界上的事可以被称作坏事的只有那种公认的大奸大恶,而相对的好也只是对某一部分人来说。这个群体的数量多寡不同而已。这好有一比,希特勒是绝对的恶魔,老毛坏事做绝,但张角冒着被心目中的男神取消关注的危险也要挺毛,这就是一种不同的表现。朱丽娅罗伯茨肯定不是每个人都认为她美,即使她丈夫,面对面三十年以后也未必,女人要想永远明媚鲜妍就只有一条路,学习玛丽莲梦露,早死。

所以当我们争论村上春树的时候,我说我不喜欢,因为A因为B因为C,而你说喜欢则因为D因为E。这个对错是没有一定标准的,因为我们每个人衡量的方式不同,即使红色代表光明公牛看到它就会发怒。因此,当你说喜欢D喜欢E的时候,我按照你说的去继续读村上,结论并没有令人欣喜。可见这世界上要说服别人是很难的。

有的时候能够与人争论的焦点一致,我喜欢ABC而你讨厌CBA,那么我们各说各的理,要取得结果也很不容易。我想到这点的时候非常灰心,那到底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不同的意见呢?以我上网看了十几年争论的经验,觉得这个题是无解的。

我只是在表达抒发自己的想象力和推论,你也是仅仅表达你的而已。他的全部意义在于,我知道并且了解,村上可以以你的方式去读与欣赏。就像我们看完了一个电影,去写影评,一定要加上,严重剧透。否则被读者不小心看到,再去看电影就变成了吃别人嚼过的馍。

如果我对要看的东西一无所知,但还是看完了,留下的印象,我思考的轨迹就像一条路,与你的也许会重合。但对于1Q84,我看了太多的赞美,再读起来就觉得无味和反感,这和剧透论不无关系。所以,你所说的1Q84的各种设定,我想是有道理的,但已经没办法从中得到快乐和启发了。

有一个相关的例子我想举出的就是你推荐给我的书,有些书比较难,有的简单,适合我。啊,那是浇灌心灵的甘泉,那是思考的力量,就是一瞬间在黑暗中看到的光亮。嘿,真的。我的人生因此而不同。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