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听说读写 Category

你是那一树一树的花开

Feb 17th, 2010 Posted in 听说读写 | 19 comments »

如果有人拍一部电影,没有漂亮的男女主角,没有打斗,没有凶杀,没有特技,没有3D,没有外星人,那可以说,他没开始就已经失败了。没有上列的元素,就没有票房,没有赚钱,就不算成功。这个世界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现实到只剩下一条,就是钱。成功的导演等同于赚钱的导演。不过,《塞拉菲娜》不包含任何一种流行的电影元素,仍然可以获得众多奖项,实在不可思议。我看之前,没有任何期待,可看过以后,十分惊讶,不敢相信这都是真的。它精致,美丽,质朴,让人难忘。

花落花开

这是一部传记电影,男女主角都是历史中存在过的人物。故事从1914年讲起,塞拉菲娜路易住在巴黎郊外的小镇,是一个卑贱的洗衣妇,一个富人家里的帮佣。她身届中年,肥胖臃肿,穷困潦倒。她没有食物,到处接受施舍,全无一句话感谢。她用赚来的工钱买颜料和画笔,坚持不懈。画画是个高尚的艺术行为,可这个微末胖丑的妇人却喜欢。塞拉菲娜笃信天主,从教堂绚丽的玻璃窗格上取得绘画的灵感,她虔诚地画着画着,从未期待过别人的赏识。但冥冥中安排了贵人出现,她为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威廉伍德打扫房间。德国人伍德发现了她的作品,如获至宝,奉为天才,开始鼓励塞拉菲娜努力创作,提高技艺,成为真正的画家。但一战开始,貌似逃兵的德国人伍德不得不逃离法国,从此与巴黎郊外的桑里斯小镇断了联系。可怜的塞拉菲娜又从天堂堕入地狱。

如果有人看过《立春》,那王彩铃的故事就到这里结束了。而《塞拉菲娜》的故事还没有完,她也像那些不得意的天才,贫困的民科们一样,一边挣扎度日,一边勤奋耕耘。是天主的召唤,守护天使的指引,给塞拉菲娜巨大的力量继续创作。她的技巧日臻成熟,画作内容也更加丰富。终于有一天,她的两幅画作在桑里斯市政厅展览时,被战后回到法国的威廉伍德重新发现。

故事以后的情节就和一般的天才与伯乐没有太多两样了。天才有了钱,并且以为自己会有更多的钱,所以毫无节制地用度,伯乐遭遇全球重大经济危机的打击,无法为天才提供更多。塞拉菲娜却在为了自己的画展开幕,与守护天使做了隆重的相约,她定制了昂贵的婚纱,家里摆满银器,终于在受到打击后,因行为乖僻被送进精神病院,在那里聊度残生。伯乐在天才死后的第三年,让社会重又认识了塞拉菲娜留给世人的画作。

如果有人问我鲍昆老师是做什么的,我觉得就相当于当代的威廉伍德。呵呵。

剧透完毕。说几句闲话。

一,塞拉菲娜的画

塞拉菲娜这样描述自己作画的灵感:圣女大德兰说过,“执着于自己的作品,在锅子里也能找到上帝。”
塞拉菲娜的画多以水果,树木和花草取材,色彩斑斓,如同飞舞的昆虫,凝视的眼睛,有时候看起来甚至很可怕。电影里面出现的画作,绚丽多姿,龙飞凤舞,非常漂亮。嗯,我努力不往毛毛虫的方向去想。

塞拉菲娜被发现于一九一八年左右,那时的欧洲艺术也刚经历了由印象派画家和后期印象主义带来的革命,那是现代主义的起源,启迪了抽象主义和表现主义两大潮流。威廉伍德是那个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和收藏家,他发掘了塞拉菲娜,同时也是发掘亨利卢梭和资助毕加索的人。塞拉菲娜与亨利卢梭同被称为原始主义,但名气却小得多。我在看这个电影之前,从未听说过这个人。当我在网上找塞拉菲娜的画作时,也重温了无数其他画家的作品。这是一场美的大餐,让我如此地怀念那些曾经的博物馆时光。

Seraphine_Straus_Weintr

Gergorin

Seraphine

Seraphine

塞拉菲娜

Gergorin

seraphine

二,塞拉菲娜的摄影

郊外,树林,小河,无不体现着摄影师对大师的崇敬。自然风光,大片的野花,塞拉菲娜走下的山坡,小河上的石桥,室内的塞拉菲娜,都能够在莫奈,西斯莱,毕沙罗等人的作品中找到影子。看,下面的这几张画,是不是看过电影以后,会觉得似曾相识。

poppyfields

这是莫奈的阿让特依的罂粟花地,创作于1873年,现存于巴黎奥赛美术馆。画面上是莫奈的妻子和儿子在阿让特依的草地中散步。当塞拉菲娜从山坡上走下,摄影在视觉上营造出这幅画的效果。

112d941246a

莫奈在巴黎城外70公里的地方建造了一座花园,里面种满的睡莲。其中有一座日本式的小桥,这就是在莫奈的花园里面画的睡莲。纽约的MOMA还有两幅巨幅。这个画面在电影中出现于开始时,威廉伍德走过桥边的景象。

 ALFRED SISLEY

这是 ALFRED SISLEY在1873年的作品,现在藏于奥赛美术馆。威廉伍德从乡下开车去巴黎,塞拉菲娜从他车后经过,穿过这样一条小路。

painting

这是毕沙罗1876年的作品,收获。现在藏于巴黎奥赛美术馆。塞拉菲娜在田间。

monet

莫奈1868年的作品,塞纳河岸,现藏于芝加哥艺术中心。这是剧中塞拉菲娜在河边洗衣服的景象。

cezanne

保罗塞尚著名的静物苹果,1890年,现存于圣彼得堡。起初我只看到塞拉菲娜的苹果,以为她在模仿塞尚的作品,但看到一树一树的花朵,才明白她已然超越。

三,塞拉菲娜的表演

这样的女主角得奖,简直是不可避免的。Yolande Moreau,我看过天使爱美丽,却忘记了里面的疯女人,但肥胖的塞拉菲娜却让我永远铭记。如果仅仅是观赏表演,这两个小时的时间也是超值的。

塞拉菲娜

Seraphine

塞拉菲娜Yolande Moreau

四,上一个世纪

这个故事发生于整整一百年前,当我们回头去看过去的一百年时,一定会有很多感慨,仿佛二十世纪发生了比前面两千年更多的事情。我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止不住地思考这个事情。这二十一世纪转眼就过去了十分之一,后面的一百年,会发生什么事呢。

链接俩:

哥舒

Red Sox

我所不知道的南斯拉夫

Feb 1st, 2010 Posted in 听说读写 | 23 comments »

关于南斯拉夫的一切,想要记得,只能凭借一条,记性好。比如,罗布莱斯库,普里莫拉茨,谁知道它们代表什么意思。比如萨格勒布,库斯图里卡。那门外语十分玄妙,仿佛外星人使用的语言。就像一次我路过冰岛时,到处看到那种很长的单词,里面看起来没有一个元音字母,无法断句,没有切分标记。南斯拉夫的那些字也是这样,要把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一些字母连起来,并且,即使读出来还不能理解它的意思,那只有靠记忆力惊人了。我的记性实在是很不好,总是分不清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也许这两个国家里面有一个的首都是地拉那,参加中学生知识竞赛时,我回答过这个问题,但忘记了答案。这几天一直在想,我到底看过什么南斯拉夫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到底说的是什么故事?它说的是不是南斯拉夫?。如果不是,那么《地下》,就是我看的第一部南斯拉夫电影。

这个电影时长两小时四十五分。前面的一小时,我大概小睡了十五次,大睡了五次,而且每次大睡都结结实实到天亮才醒来。这下总算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人看不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太惨了,我望着下面的进度条,才勉强完成了三分之一,心里的嘀咕如夏天午后的蝉鸣。后面俩小时可要怎么过呀,作业可要怎么交呀,会长再威胁我他快饿死了让不让他去死呢,这叫一个发愁。第一天睡着前最后的影像,是浴室里女人的那朵花,摇啊摇啊摇,天哪,电影才开始了没有五分钟我就睡着了。第二天,第三天,终于在星期六晚上,我看到一小时零七分钟的时候,猛地醒来。只有上帝和马高先生知道,那一刻发生了什么。

我终于在那个时候明白,这一切都是一个阴谋。电影迅速显得深刻起来。

南斯拉夫人真是个奇怪的人种,我在开始的一小时中的半梦半醒中总是在想这个问题。他们的快乐是真的那么茂盛,还是这帮人本来就是没心没肺?也许这一切只是导演的安排,我糊涂了。无拘无束和天真烂漫从四面八方向屏幕涌来。不过,我没有被导演说服,一切进行的毫无道理,只是单纯的荒诞和笑不出来的搞,我上网已久,对这些东西有抵触的本能。但我清醒以后,逐渐看到一些黑色幽默的血统长大成人。

从舞台上的娜塔莉被劫持,到骑着自行车发电照明,马高同志站在风中的诗朗诵,演员法兰斯之死,每个桥段都非常巧妙。小黑的儿子约凡的婚礼,是一场极其精彩的戏。每一个人都有出色的表演,从主要演员,小黑,马高,娜塔莉三个人微妙的你来我往,到单纯的约凡与他辛酸的仙女一般的新娘,连猴子索尼都十分配合。导演把这一段的逻辑安排的十分妥帖,丝丝入扣,洋葱被层层剥开。一段一节好似一颗一颗的明珠。

终于,一个巨大的秘密到了被张扬于世的时刻。其实,原本这一切本身并不复杂,假如一个秘密能够被保守二十年,一定是某些环节出了问题。当真相随着暗夜的结束而逐步水落石出,各人表现出来的应对的态度也应该各不相同。这是我认为电影没有完全交代清楚,逻辑无法完全自洽的一点。

动物园管理员,他叫什么来着,从南斯拉夫到了柏林,在三十年的时间里,他都在做什么?整天喃喃自语了三十年,是说不过去的。钳工小黑,这三十年中一直坚持游击战争?这也无法解释。马高和娜塔莉三十年被通缉而从未被捕,逍遥法外,并且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仍旧可以从事军火的买卖,这没有可能。约凡在这三十年中从未找到过父亲,那么这个从未见过太阳的人,在太阳下如何活过三十年。噢,约凡和他的新娘一起死了,我忘了。可他们难道不是目睹着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人反目成仇的吗?两个民族的交战,最终导致了南斯拉夫作为一个共和国的消失,“曾经有一个国家,它叫南斯拉夫。。。”究竟是为什么?电影里从未交代。我一个局外不关心政治不研究党史的工科生,有无数疑问没有答案。

也许不懂得该国历史的人没有看的资格,没有欣赏的权利。但这些事情交代起来并不困难,导演只是不愿意这样做。

也许,这样的电影就不是给工科生看的。不过,我仍然觉得这个电影不错,用我们国家流行的话来说,叫做填补了一项空白。南斯拉夫不再是我记忆中的真空地带了。而这个电影的拍法,也让我觉得新鲜。虽然贱为工科生,但终生怀抱的浪漫幻想,让我对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念念不忘。

那样一块绿草地,那样的一群在歌唱的人,他们没有隔阂,也没有惆怅,这也许就是天堂的模样。而天堂,只被孤独的海洋环绕着,只存在于不知名的远方。

PS:回头一看,胡掰也掰了这么多,不禁对自己佩服起来。
睡了那么多次,有的写就不错了,是吧。

链接俩:
方恨少
RedSox

那个守望者走了

Jan 29th, 2010 Posted in 听说读写 | 11 comments »

小时候看过一个小说的标题,叫做《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今天看到王晓峰的文章标题,叫做《那个守望者走了》。

国内的新闻,是内容一模一样的通稿,《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去世。翻翻英语新闻,波士顿环球做了很大一版。大概是因为塞林格在New Hampshire去世,行政区划隶属新英格兰,所以被算作了当地新闻。

J.D. Salinger, portrayed teen angst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dies at 91
波士顿环球报
J.D. Salinger: An enigma to the very end
今日美国
JD Salinger, cool when culture heroes were in
华盛顿邮报
JD Salinger: America’s great literary hermit
英国卫报
JD Salinger, The Voice Of Adolescent Angst, Dies
NPR News
J. D. Salinger, Literary Recluse, Dies at 91
纽约时报
Literary giant J.D. Salinger dead at 91
波士顿先锋报

文学巨匠,叛逆的青春期,谜,隐士,这些词,被形形色色的人分配给了91岁的塞林格。就在昨天,他和所有的大师与凡人都将遭遇的一样,即将上天堂或下地狱。我在世界的这一头,重温着他尚在满月的夜空逡巡的灵魂,祝他好运。祝那个曾经的叛逆少年,好运。

我的青春期来得很晚。真正叛逆的时代降临,是在上大学以后。同学有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翻了翻,拿起来就没有再放下过,一口气读完,又在多年过后,一读再读。今天晚上,又从头到尾翻了一遍,刷刷地,头脑如沐甘霖。如果选我最喜欢的小说Top3,那《麦田里的守望者》必居其一。我到现在都想不出来,为什么我会喜欢这本书,也不知道世界上其他人喜欢这本书都是为什么。

在我年轻时代隐秘的记事本里,写有这样一句:“不成熟的人盼望能为一个原则高贵的死去,而成熟的人,则因为一个原则谦卑地活着。”后面还跟着公公整整的英文对照, ‘The mark of the immature man is that he wants to die nobly for a cause, while the mark of the mature man is that he wants to live humbly for one. 而我的生活,则默默遵从着它的轨迹,直到现在,还在高贵和谦卑中浮起沉下。青春时代的迷梦,那些理想,幻想,梦想,想入非非,则该破碎的,全部破碎。霍尔顿的终极理想,那著名的篇章,却如花岗岩一般坚硬地留在世界上。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

“Anyway, I keep picturing all these little kids playing some game in this big field of rye and all. Thousands of little kids, and nobody’s around–nobody big, I mean–except me. And I’m standing on the edge of some crazy cliff. What I have to do, I have to catch everybody if they start to go over the cliff–I mean if they’re running and they don’t look where they’re going I have to come out from somewhere and catch them. That’s all I’d do all day. I’d just be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nd all.”

有人看见迷惘,有人看见恐惧,不安,叛逆,赤子之心。我一边想说是,一边想好像不是那样。我曾经和霍尔顿一样的愤世嫉俗,但岁月希望我变得谦卑。从最开始到结束,也许我只想要简单的东西,而这世界给予我的一切,过于复杂。于是,我一遍又一遍的翻它,复习霍尔顿唠唠叨叨的每句话,每一件荒唐事,那些有关的无关的人与股市。也有很多人像我一样,把这本书时而拿起,时而放下。在一年一岁的衰老过程中,这本书卖了六千万册。

任何人的一生,在漫漫宇宙中,都是短暂的过渡。有人被瞬间带走,有人用瞬间写下永恒。如果一个人旅行,住不同的城市,搭不同的车,手边枕边要有一本书,过去,我会选《麦田里的守望者》,它跟着我走过很多地方。现在,我选什么呢?一个装有《麦田里的守望者》的。。。。。iPhone 吧。

塞林格再见。
霍尔顿,再见。

远方来信

Jan 16th, 2010 Posted in 听说读写 | 10 comments »

刘淼的明信片

它跑了快一个月才到我手上。而我寄出去的,到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

不过,这首诗看得我哈哈大笑,开心了一整天,念了十几遍。

卡瓦菲斯:《城市》

Jan 14th, 2010 Posted in 听说读写 | 3 comments »

从诗歌的文字来讲,我喜欢snoopy朗诵的版本

粗略GOOGLE的结果,有人说是西川的翻译,不知道西川是否翻译自英文,原文如果是希腊语,那我完全不懂,噢,天哪,人家说那是世界上最难的语言,赶明儿我问问那个希腊邻居是不是这样。现从英文的角度,稍微探讨一下。

snoopy 版本的第三行,我的每一项努力都是对命运的谴责,从留言中的英文版本看,不太符合英文的意思。以我的理解,whatever I try to do is fated to turn out wrong. 有命中注定面目全非的意思,这里所指,对命运的背离,是被动的,is fated,被命运制约与掌控。而谴责,则有主动的意味,有抗争的成分。从翻译的角度,不甚妥当。不过,从创作的角度看,则有另外的意境。西川是诗人,也 许想有不同的表达,也说不一定。

第二句,find another city better than this one.翻译成将被发现,有点过度阐释。第一句。。。

因 此我产生些怀疑,疑似西川不是翻译自 Edmund Keeley/Philip Sherrard的版本,用GOOGLE找。经过一番挫折,找到了共有四个英文译本。按时间排序分别如下。不喜欢这些的不用费事,可以直接Alt F4或者Ctrl+W,firefox, period.

零:希腊文原文。连字母都不认识,不过,人家是祖宗,供上。

Η Πόλις

Είπες· «Θα πάγω σ’ άλλη γη, θα πάγω σ’ άλλη θάλασσα.
Μια πόλις άλλη θα βρεθεί καλλίτερη από αυτή.
Κάθε προσπάθεια μου μια καταδίκη είναι γραφτή·
κ’ είν’ η καρδιά μου — σαν νεκρός — θαμένη.
Ο νους μου ως πότε μες στον μαρασμόν αυτόν θα μένει.
Όπου το μάτι μου γυρίσω, όπου κι αν δω
ερείπια μαύρα της ζωής μου βλέπω εδώ,
που τόσα χρόνια πέρασα και ρήμαξα και χάλασα.»

Καινούριους τόπους δεν θα βρεις, δεν θάβρεις άλλες θάλασσες.
Η πόλις θα σε ακολουθεί. Στους δρόμους θα γυρνάς
τους ίδιους. Και στες γειτονιές τες ίδιες θα γερνάς·
και μες στα ίδια σπίτια αυτά θ’ ασπρίζεις.
Πάντα στην πόλι αυτή θα φθάνεις. Για τα αλλού — μη ελπίζεις—
δεν έχει πλοίο για σε, δεν έχει οδό.
Έτσι που τη ζωή σου ρήμαξες εδώ
στην κώχη τούτη την μικρή, σ’ όλην την γη την χάλασες.

(Από τα Ποιήματα 1897-1933, Ίκαρος 1984)

一,Translated by George Valassopoulo
(The Nation & The Athenaeum 35/6, 5.4.1924)

You said: “I shall go to some other land, I shall go to some other sea.
Another city there must be, better than this.
My every effort here is a sentence of condemnation against me,
and my heart —like a corpse— lies buried.
How long shall my mind remain smothered in this blight?
Wherever I turn my eye, wherever I look,
I see the black ruins of my life
where I spent and spoiled and ruined so many years.”

Fresh lands you shall not find, you shall not find other seas.
The city shall ever follow you.
In streets you shall wander that are the same streets and
grow old in quarters that are the same
and among these very same houses you shall turn grey.
You shall always be returning to the city.   Hope not;
there is no ship to take you to other lands, there is no road.
You have so spoiled your life here in this tiny c

二,Translated by Edmund Keeley/Philip Sherrard
(C.P. Cavafy, Collected Poems. Translated by Edmund Keeley and Philip Sherrard. Edited by George Savidis. Revised Edi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You said: “I’ll go to another country, go to another shore,
find another city better than this one.
Whatever I try to do is fated to turn out wrong
and my heart lies buried as though it were something dead.
How long can I let my mind moulder in this place?
Wherever I turn, wherever I happen to look,
I see the black ruins of my life, here,
where I’ve spent so many years, wasted them, destroyed them totally.”

You won’t find a new country, won’t find another shore.
This city will always pursue you. You will walk
the same streets, grow old in the same neighborhoods,
will turn gray in these same houses.
You will always end up in this city. Don’t hope for things elsewhere:
there is no ship for you, there is no road.
As you’ve wasted your life here, in this small corner,
you’ve destroyed it everywhere else in the world.

三,Translated by John Cavafy
(Poems by C. P. Cavafy. Translated, from the Greek, by J. C. Cavafy. Ikaros, 2003)

You said: “I will go hence to another land,
I will betake me to another sea.
A better place than this may well be found.
All my endeavours are foredoomed to fail,
and as though dead my heart is sepulchred.
How long shall this corrosion sap my brain?
On every side — whichever way I look —
dark ruins of my life confront me here
where I have spent and wrecked so many years.”

You shall not find new places; other seas
you shall not find. The place shall follow you.
And you shall walk the same familiar streets,
and you shall age in the same neighbourhood,
and whiten in these same houses. Ever this place
shall you arrive at. There is neither ship,
nor road, for you, to bring you otherwhere.
As here, in this small nook, you wrecked your life,
even so you spoilt it over all the earth.

四,Translated by Stratis Haviaras
(C.P. Cavafy, The Canon. Translated from the Greek by Stratis Haviaras, Hermes Publishing, 2004)

You said, “I will go to another place, to another shore.
Another city can be found that’s better than this.
All that I struggle for is doomed, condemned to failure;
and my heart is like a corpse interred.
How long will my mind stagger under this misery?
Wherever I turn, wherever I look
I see the blackened ruins of my life,
which for years on end I squandered and wrecked and ravaged”.

You will find no other place, no other shores.
This city will possess you, and you’ll wander the same
streets. In these same neighborhoods you’ll grow old;
in these same houses you’ll turn gray.
Always you’ll return to this city. Don’t even hope for another.
There’s no boat for you, there’s no other way out.
In the way you’ve destroyed your life here,
in this little corner, you’ve destroyed it everywhere else.

其中一与二没写明是否翻译自希腊语。三与四有注明翻译自GREEK。好,那么挨个读,反编译的结果是,西川的版本,如果来自英文,那么是一。1922年的翻译。

西川的翻译如下:
你说:“我要去另一块土地,我将去另一片大海。
另一座城市,比这更好的城市,将被发现。
我的每一项努力都是对命运的谴责;
而我的心被埋葬了,像一具尸体。
在这座荒原上,我的神思还要坚持多久?
无论我的脸朝向哪里,无论我的视线投向何方,
我在此看到的尽是我生命的黑色废墟。
多年以来,我在此毁灭自己,虚掷自己。”
你会发现没有新的土地,你会发现没有别的大海。
这城市将尾随着你,你游荡的街道
将一仍其旧,你老去,周围将是同样的邻居;
这些房屋也将一仍其旧,你将在其中白发丛生。
你将到达的永远是同一座城市,别指望还有他乡。
没有渡载你的船,没有供你行走的道路,
你既已毁掉你的生活,在这小小的角落,
你便已经毁掉了它,在整个世界。

黄灿然是《卡尔菲斯诗选》的作者,他的翻译来自1992年的版本,上述之二,他的译本如下:

你说:“我要去另一个国家,另一片海岸,
找一个比这里好的城市。
无论我做什么,结果总是事与愿违。
而我的心灵被埋没,好象一件死去的东西。
我枯竭的思想还能在这个地方持续多久?
无论我往哪里转,无论我往哪里瞧,
我看到的都是我生命的黑色废墟,在这里,
我虚度了许多年时光,许多年完全被我毁掉了。”

你不会找到一个新的国家,不会找到另一片海岸。
这座城市会永远追踪你。
你会走向同样的街道,衰老
在同样邻近的地方,白发苍苍在这些同样的屋子里。
你会永远结束在这个城市。不要对另外的事物抱什么希望:
那里没有载你的船,那里没有你的路。
既然你已经在这里,在这个小小的角落浪费了你的生命,
你也就已经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毁掉了它。

刘淼的版本在这里,看起来也像是来自1992年的版本。
你说,”我要去另一个国度,另一片海洋
去找另一个城市,比现在这个强
在这里我无论怎样努力,命运总是将我击败
它把我的心──像一具死尸那样──埋葬
还要多久,我的灵魂才能摆脱这片荒野
举目四望,所见一切
无非是我生命的黑色废墟
那被我荒度和摧毁了的岁月”

你找不到另一个国度,另一片海洋
这城市将尾随着你。你逛的小巷还是同样的小巷
你住在同样的街区上,生活、衰老
住在同样的房子里,直至白发苍苍
你到达的城市永远是同一个。别指望别样──
没有船只等你起航,没有道路待你远行
在这个角落里你毁坏了你的生命
等于是在整个世界里毁坏了它

不过,以信达雅来说,各有不同。个人喜好,还是西川的版本,隽永,一唱三叹。
刘淼的版本最不喜欢。举个例子,你逛的小巷还是同样的小巷,别指望别样,这都不好。诗歌里面的用字,如果重复,必然要有一些目的,比如呼应,比如强调。小巷如果说勉强,别指望别样,就是蹩脚了。

几个看来看去,头晕眼花。

But! This is it.
蛋是!奏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