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生活记录 Category

巴依老爷及姓名考

Mar 4th, 2014 Posted in 生活记录 | 14 comments »
阿凡提和巴依

阿凡提和巴依

小时候看阿凡提的故事,里面总有一位贪财吝啬的巴依老爷。大家一起吃哈密瓜的时候,巴依总是吃的最多,然后偷偷把瓜皮放在阿凡提的面前,于是阿凡提面前的瓜皮堆成了山。吃完了以后,巴依对大家宣布,来看哪,阿凡提这么贪心,他吃了这么多哈密瓜。阿凡提就会哈哈一笑,对众人说,看谁才是真正贪心哪?巴依老爷把哈密瓜的皮都吞到肚子里头啦。

这个故事如此地深入人心,它有吃鸡,吃肉,吃核桃的版本,内地大概很少海鲜,否则还会有鱼虾的版本。它设计的这么巧妙,以至于我一直在思考它的可能性。巴依是怎么样做到把瓜皮放到阿凡提面前而不被众人发现的。贵为富人的巴依老爷,难道需要这样和一个穷人计较吗?阿凡提在故事和漫画里总是一个风神俊朗的包头中年,瘦脸,长须,聪明睿智。巴依老爷则是一个圆团团身材的胖子,头包得像一个南瓜,穿着绚丽的竖条外衣,一个典型的坏人。

根据脸谱化大数据分析的结果,结论就是,坏人多是矮胖子。

最近这些年有些释然,不再条件反射似的纠缠这一类故事的合理性。自从赖宁,雷锋,草原英雄小姐妹,王进喜,邱少云保尔柯察金纷纷被揭露为编造的英雄之后,质疑任何童年所学,都是无意义的。他们都是假的。他们本来是阿凡提,现在全部是矮胖子巴依。

巴依本来是突厥语,“bay”,有钱的,富裕的意思。后来就引申成了老爷,贵族,有钱人之类,还有一个词是伯克,意思就是做官的,和巴依很容易混淆,其实他们俩就像北京的东城和西城,所谓东富西贵,巴依就是东城,金宝街土豪;伯克就是西城,权力带来金钱,既富且贵。

突厥就是土耳其,东突就是土耳其以东的一些地方,包括新疆的一部分。西辽的耶律大石时代,占据了新疆,一直征讨到中亚,逐步民族融合后,很多人信了伊斯兰教,觉得自己不再是,或者不曾是中国人。到了近代,他们想独立,不停地搞运动,所以成立了东突这么一个组织,到处搞恐怖活动。东突和车臣是两码事,车臣主要是针对俄罗斯的。

其实新疆这个地方从汉朝开始,就有张骞出使,汉族派驻军事机构,成立西域都护府。但历史这种事我说不清楚,一会儿被这个占了,一会儿又被那个统一,来来去去比钓鱼岛复杂多了。香香公主和陈家洛算不算异国恋呢?乾隆爷横刀夺爱,导致后来出现红花会这种反动组织,全是美人惹的祸,吃铁丝拉笊篱,金庸老师忒能编。

昨天看了一个故事,讲乌鲁木齐这个名字的来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说是在阿弗拉斯亚甫时代,一群巴依中有一个特别会做生意的,叫沙卡尔,人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就约鲁木齐,意思是“商品交换者”。他在天山北麓找了一个交通要道开客栈,来往的商人们都在他的客栈落脚,沙卡尔通过努力种大枣,卖切糕,慢慢把这个地方变成一个商业中心,伯克一高兴,也就把这个地方命名为乌鲁木齐。

到了清朝,清军平定了准葛尔叛乱以后,西域这地方被乾隆命名为新疆,意思就是新开辟的疆土。乾隆把乌鲁木齐命名为“迪化”,意思是启迪和开化。后来新疆又被俄罗斯占了,到19世纪末,清朝终于出兵收复了北疆,南疆和伊犁。期间伴有同治回乱,血腥的杀戮持续了十几年,死了两千多万汉人和回人,主要是在甘陕,当然,也有新疆。

迪化这个名字,一直用到了民国。解放后的五四年,周恩来觉得迪化有矮化少数民族的嫌疑,又改回了乌鲁木齐,近代也称为“乌市”,在QQ群里,就叫“鸟市”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改新疆回楼兰呢,或者万方乐奏有于阗,更符合毛皇御旨。周恩来同时改名字的城市还有呼和浩特,原来呼市叫归绥,是“归化”和“绥远”的合称,明朝皇帝赐的。

其实名字这件事,宰相是不是太敏感了,即使我是新疆人,不不,应该用假如。假如我是新疆人,也会认为“迪化”比乌鲁木齐好听。南京国民政府退到台湾以后,把中国的版图,逐个取成了台北市的地名。因而有一条著名的“迪化街”,过年的时候大家都跑去买南北货,过年烧些干贝乌鱼子,扯些布做新衣,顺道吃一碗迪化街红面线。它处于大稻埕的中心,和谐市井,无以复加。新疆人以极高的商业天赋,从七千里外影响着台北市的版图。

如今,新疆这把火在中国大地上延烧,我在四万里之遥,观看中国的重重血光,想起来曾经努力绥远迪化的清廷,滚滚的人头落地,不禁为今上和挤火车搭公交的百姓,忧心忡忡。

真的做不了什么,就随便说说吧。

怎样关注一个微信公众号

Feb 26th, 2014 Posted in 生活记录 | 11 comments »

我好不容易搞定了公众号,在每天焦头烂额的忙碌中,打算更新起来,今天鼓起勇气发了一篇旧文到朋友圈,希望大家加关注,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的朋友圈中,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公众号,更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关注,枉费了我对你们这些精英一往情深深似海。

看到这里,如果你是连微信都没有的人,就不要继续了。。。不是让你关掉,是请你浪费一分钟的宝贵时间,下载个微信吧。能看懂这些字的人,我敢肯定的是,你安装好微信之后,有三到五个你通讯录上的人会立刻要求加你为好友。

你一旦接受,就算搭上了贼船,很大的一艘。

已经用了微信的,你们都是过来人,对此可有些许的赞同?

先是排山倒海而来的,又分成涓涓问候的细流,各自寒暄之后,被加入高中同学的群,见到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各自吹捧头像真年轻,一点没变,现在更美更瘦之后,再开始新一轮的互加好友。在群里聊了半个小时欲罢不能之际,你发现了下面一排按钮中的“发现”,在“发现”中,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生了小孩,做了一桌子菜,烫了一脑袋头,小孩拉了他一手幸福的臭臭,在不远处他还分享了一个链接,上面有一行字:

“亲!包你笑喷!绝对喷!看到第十八条真的笑了。。。”

正在狐疑之际,你的手指往那一行字里戳了进去。一个新页面徐徐展开。。。

标题依然是笑到喷,下面,六个大字,连云港朋友圈。。。

连云港朋友圈

连云港朋友圈

再往下看了十八行,终于笑了。

“最近超级爱看教授都敏俊的《来自星星的你》,有天突然对老公说:老公,看星星看的都不想和你过了!咋办?老公看了我一眼,仰天长笑,妈呀,幸福来的太突然啊!”

翻到十八条,也没有看到更好笑的笑话,悻悻地按了返回的按钮,去群里往上翻了三百行错过的聊天,继续提问和回答发小的问题去了。

那么公众号到底是什么呢?

就是这六个大字:连云港朋友圈。

公众号是做什么用的呢?

这个连云港朋友圈,就是个送外卖盒饭的,我关注了他们的公众号,他们让我回复M,查看订餐服务,最后我选了黄焖鸡米饭小份和大份加打包盒,39元,填上美国家里的地址,请他们马上送。钱是当面付清的。

一个成功的微信盒饭订单

一个成功的微信盒饭订单

他们说收到了订单,马上送。希望他们把这个活外包给Waltham的木兰,我付39美元加25%的小费,那微信就太牛啦。

但一般的微信公众号呢,都不是卖东西的。比如小蛇的狗日报型。穷娃的常客说型,都是说哪个航空公司的头等舱的前菜鲟鱼卵最为高大上,还有金融型,文学型,摄影型,读完诗就闷头睡觉型。马龙的移民咨询,秋水的小清新,阿北每天思考,纸马在波兰,等等。

王佩的白板报,和菜头的槽边往事,这个就不好归类了,可以列为哲学的子分类,“民主科学顶个球型”。

我开了两个公众号,一个泡网的,一个叫做人生不过如此,都属于民主科学顶个球的范畴。

怎么关注公众号呢?

简单的说,就是按绿色的“关注”按钮。

第一种方法,如果知道此公众号的ID:

泡网:paowangclub
人生不过如此:nana-boston

按微信界面右上角,加号出来的菜单中,选“添加朋友”,然后写入上面两个ID,再搜索,出来的画面如下:

添加朋友

添加朋友

按绿色的关注按钮。

关注按钮

关注按钮

第二种方法,打开你的朋友所分享的链接,在作者名字右边,按那个人生不过如此的标题,出来上图的介绍页,

点击右上角

点击右上角

然后再按上上图绿色的关注按钮。

第三种方法,在微信中的扫一扫,扫下面的两个二维码,出来上图的介绍页。

人生不过如此

人生不过如此

泡网公众号

泡网公众号

按绿色的关注按钮。

如何扫呢?秋水的tip:

原来在手机上扫二维码是这样滴:先把二维码图片存到手机上。接着,微信-发现—扫一扫—右上角…-从相册选择二维码。

以上的方法被验证是真实有效的。这是微信之所以会逐步取代微博,火遍世界的一个重要功用。你会在微信的各个角落看到这种叫公众号的东西。

按它,加它,关注它,订阅它,读它。

你如果喜欢笑喷,绝对喷,那你一定会在朋友圈的汪洋大海中找到同好。如果你喜欢中医,喜欢护肾养肝,美容养颜,那里有五万多个山外山每天给你开药方。喜欢郭德纲,喜欢女人对自己好一点,不知道精品男人应该什么样,想马上有钱就88秒内速转,过女儿节男儿节,王母娘娘生日,世界是胖子的, 微信公众号里,有世界上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

喜欢读诗,喜欢听歌,喜欢看小说看风景,到处去旅行,羡慕一下别人的饮食,嫉妒一下别人的身材,热得过火,美如仙境。微信的公众号是个一揽子解决方案。

如果这些都满足不了你的要求,还可以看看附近的人,把自己的头像换成谢耳朵,等着男的或者Amy来搭讪。

听起来不错吧,与和菜头不一样,我说的都是真的。先关注我吧,人生不过如此。关注的人多了,我就开始卖盒饭。。。。

NEST是什么东西

Jan 15th, 2014 Posted in 生活记录 | 25 comments »

从昨天到今天,IT业最令人瞩目的新闻,一定属于NEST。英文和中文世界,和互联网沾边的地方,都挂满了这个消息:

业界巨擘(jù bò,大拇指。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孟子·滕文公下》)GOOGLE,花32亿美元收购NEST。

32亿美元呀,3.2billion,美元现钞,换成某些国家的钢蹦儿,得装满一中南海。今天,就这样流入了Tony Fadell和他团队的腰包。

NEST其实是一个很小的东西,直径5,6厘米的一个圆形盒子,挂在每户人家经过最频繁的那面墙上,和家里的中央空调,用电线联起来,和家里的无线路由器联起来,这样便可以在NEST上,或者在手机上查看和控制家里的温度了。

NEST

NEST

为什么要控制家里的温度呢?这和北美的生活方式有关。在中国北方,大家都住楼房,只有个别人住后海的四合院,自己带暖气的房子。但在美国,再穷的人也只能住这样的房,不见得豪华,但总不能冻死吧。因此在冬天,特别是北方,取暖就成了家里每月的一大支出。

取暖基本上有三种方式,以价钱从高到低排练,分别是用电,用汽油,用天然气。电暖气就不用说了。用油的人家,都在地下室有一个很大的金属罐子,装满油大概150加仑,大约600升,也有更大的。冬天特别冷的时候,每月都要加油的大卡车来两次,呼呼灌满。如果一加仑汽油三美元的话,每月取暖就要九百美元。天然气最便宜,据说只要油的三分之一到一半价钱。

如果一个月烧了四百五十美元的天然气取暖,那也不少了吧,还要看房子大小。有的人喜欢家里热到八十度,有人喜欢开五十,这就需要一个控制器,Thermostat。这个控制器要能够设定是送暖风还是送冷风,要能够设定周一到周五睡觉时几度,起床后几度,家里几点到几点没人,设成几度金鱼不会冻死。

所以每家自己烧暖气的,都会有这样一个控制器。

每个家居产品的商店都会有很多这样的控制器卖。以前除非坏了,否则不会有人去买个新的替代旧的。我搬进来新家的时候,请天然气公司来把马路边的管道接进屋子,把楼下的大油罐请人搬走了,换了整个中央空调系统,所以那个旧的温度控制器就肯定要被换掉。

很久以前在逛Costco时,看到过一个wifi的温控器,不明觉厉,hum… WiFI… 这个wifi一定不是白吃饭的。上网查的时候,就看到NEST了。它就是一个内置网卡的温控器,既不是触摸屏幕,也不是传统的长方形,网上的视频教人用手指转圈。说好的一大堆,说不好的也有。还有人评价说它不听使唤,冬天有人走过,它就把温度开成90停不下来,大家都热成烤翅了。

既然这么不靠谱,我想就去买Honeywell的那个传统方型屏幕的吧,价钱差不多,那个还有触摸的彩色屏幕。但结果就是一次次从Homedepot的NEST柜台前经过,经不住诱惑,每一样买了一个回来。

工人来干活的时候,我先拿Honeywell的给他们装。他们说这个插孔不合,然后我就拿NEST给他们。

打开NEST那个方方的盒子,电工惊讶极了,他说做了二十年,第一次见到这个东西。换暖气的所有工人都围过来看,大家一起研究这个要怎么用。

其实为了能够适应旧系统,背面的线路都是一样的。安装只要把电线按照对应的字母插进去就行了,剩下的就是调整。NEST的开机画面和苹果一样酷,它只用那个转动的圆盘,依次输入了wifi密码,房子类型,大小,邮递区号,燃料种类,能源公司的名字,等等。然后启动。

所有的人都面面相觑,直到听到楼下传来暖气启动的声音,大家都高兴地Hooray起来。

其实也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他们早就把空调装好测试过,大概看到这么酷的一个圆盘,和以往所有的温控器都不一样,觉得新鲜吧。

后来我注册了账号,在手机上装了NEST的APP,看着温度一点点上来,一个最不传统的外型,配上一个最传统的圆形指针,只用左右转动的方式就可以实现控制的目的,这实在是一个很特别的设计。

Auto set to AWAY

Auto set to AWAY

它的设计者Tony Fadell,被称为iPOD之父,所以iPhone的NEST APP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NEST现在已经为32亿斗米,折腰向GOOGLE大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安卓上的NEST APP更新,一定不逊于iOS。

当然,它最特别的功能,就是可以在世界各地,观察和控制家里的温度。无论手机上,还是电脑上。我出门的时候就想,暖气如果忘记设成离开。在纽约的时候就想,如果好多天不在家,暖气要不要关掉。快回家的时候就想,刚到家的时候家里多冷啊,得提前开开。现在没问题,手机上按按就好了。

和hufey说NEST的时候,他说土豪,其实NEST根本不土,也不豪。一个NEST卖250美元,美国政府为节省能源的产品,超过200美元的Thermostat,提供100美元补贴。这样等于只用了150美元。而普通没有wifi的温控器,也要几十块钱吧。

又过了几天,我打开手机APP的时候,发现多了一个栏目,叫做Energy History,按进去一看,它记录了每天的何时,家里温度是多少,暖气烧了多少分钟,在何时我离开了家,又在何时我回来了。这就是它最勤奋的地方,每天都在学习。只要有人经过它旁边,阻挡了它的传感器,它便会亮一下,然后在后台写下几点几分,家里有人。再把此时我每一次在手机和NEST上的设定,一一记录在案。打开Energy History,一目了然。

大约过了两个星期,它觉得和我朝夕相处,足够了解之后,就尝试开始按照它所熟悉的我的活动规律,为我来设定屋里的温度。直到有一天,我好半天没出屋门,觉得怎么这么冷,原来它觉得我已经离开家,就自己把暖气给设成AWAY了。

于是我默默地站起来,走到它面前站住。

NEST刷地亮起来,好像在和我对视。

几秒钟之后,仿佛知道了我的心思一样,脸红红的开始送暖气了。

photo(1)-001

iPhone APP

美国三年级小学生怎样算加减乘除

Jan 8th, 2014 Posted in 生活记录 | 24 comments »

第一题:

公园镇足联有144名球员,水边足联有165名球员。两队打联赛的时候,如果每个队员都来了,一共有多少人?

第一题

第一题

第二题:

五个小孩有一本电影票,共35张平分,每场电影用掉一张票。每个小孩可以看几场电影?

(美国电影院进去以后随便到哪个厅看都行,体力好的带着干粮可以各厅乱转,看一整天。)

第二题

第二题

第三题:

上学前,我妈妈给我一包24支装的铅笔,我去了学校,想和我的三个好朋友平分这些铅笔。我们每个人可以得几支?

第三题

第三题

第四题:

本杰明画了七个五角大楼,每个五角大楼有五条边,那里一共有多少条边?

(或者是五边形吧,whatever.)

第四题

第四题

第五题:

有一个机器人有四只手,每只手有六个手指,这个机器人一共有多少手指?

第五题

第五题

第六题:

我们做了20个玛芬去卖。我们把玛芬放在袋子里卖,每个袋子放四个。我们一共要卖几袋?

第六题

第六题

第七题:

我们买了五包酸奶,每包四杯。我们一共买了几杯?

第七题

第七题

————————————————————————

看到这些点点点,划划划和竖式,我直接晕了,问这位小朋友说,比这难的题,你暑假不就都会做了吗?

这位小朋友摊开双手说,我也不想,可老师一定要我们这样写!

我说,你们这些人,直接卧倒在起跑线上了!

这位小朋友问,起跑线是什么。。。

要钱的给饭,要饭的给钱

Dec 24th, 2013 Posted in 生活记录 | 52 comments »

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帖子,讨论有人在路上遇到一个女孩,女孩求六元回家路费,是不是应该给的问题,想起夏天回国,遇到很多路上要钱的。其中有几桩离奇,现在还可以想起来。

刚到北京就遇到的一个,是在民族饭店门口,那天我带着两个小孩,吃饭的时候他俩只顾着玩,没有怎么吃,朋友就多点了一份铁板牛排给他们带回去。唐宫 主打粤菜海鲜,做的非常好,我难得去西边,有几次都是去唐宫。那天北京奇热,到晚上了天气稍微凉一点,在门口刚要上车,迎面就走来年轻的夫妻俩,穿的也算 整齐体面,推着stroller,里面是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男的过来说,哎,先生小姐,我们家孩子很久没吃饭了,你们给点钱我给孩子买点饭吃吧。

我当时没有一秒钟的犹豫,把手里的牛排递过去,对那个男的说,这是我们刚打包的外卖,一点都没有吃呢,还是热的,你小孩没吃饭就拿去吃吧。说完话才去自私地想,哎呀,这么好吃。。算了,下次再来吧。

但是那个男的的反应,让我大吃一惊。他犹豫地接过去,又马上说,你还是给我们点钱吧,我们去买点。

我说,啊,你不是说小孩没吃饭吗?这就是饭啊,一份牛排,小孩正好可以吃。

他看着我的眼神畏缩起来,继续说,你看你还是给点钱吧。

我就有点生气了,对他说,你要是不喜欢吃就还给我吧,我拿回家自己吃好了。

那个男的拿着袋子往后退了一步,继续说着,你还是给点钱吧。。。

我那时候就想,他为什么坚持要钱呢,即使给钱,我给十块的话,他们三个也吃不了什么,可一份牛排确实要上百元,如果我出来要饭,我到底是要钱买饭呢 还是直接要饭呢?但那时候他不要我的饭我确实有点生气,司机说走吧走吧,不要就算了。我就上车了,司机问了情况说,这些要钱的都是骗子。当时我就觉得有点 对不住朋友,他给小孩点的餐,我随手就送给别人了。但我心里一直在想,他们到底是不是骗子?是不是骗子?

其实什么叫骗子呢?如果那个小孩不是他们的,他们就是骗子,但他们也没说孩子就是他们的小孩呀。如果他们确实没钱吃饭,那就不是骗子了吧。但为什么 他们只要钱不要饭呢?如果他们每天晚上沿着长安街这样走到大望路,以小孩吃饭的名义,要到一百块钱,就不算骗子,要到一千块,就算是骗子了,对吗?那样他 们三个,就不是买不起饭,而只是吃不起大董喝不起路易十三而已,那也算是买不起饭吧。

其实我很糊涂,后来和那天也在场的鲍老师见面,说起来这件事,他说啊?和你们要过啦?他们后来追上我,也和我说了买不起饭。。。

我就着急起来,一直问鲍老师,那后来呢,你给了吗?你给了没有?

鲍老师一脸迷惑地说,给了呀。

我说,给了多少?

鲍老师说,给了一百块啊。

我说怎么那么多?

鲍老师说,一百块够吃什么的呀,他们三口人呢。

我,这叫一个晕。。。。。。。。。

第二次,是我在北京南站等车。南站的人非常多,我站在卖票机的旁边。也是一个男的过来,叫的大姐还是小姐我忘了,他说我要回南京,钱不够买车票的了,你能不能借给我点。我说你还差多少钱?他说,还差39块钱。

我就笑起来,不知道为什么就觉得很好笑,然后就收起笑容,大概一直都在看着那个男的,半天没说话。那男的表情变幻莫测,过了一会儿,他也傻笑起来 说,你干嘛一直看着我呀,看得我都毛了。我不是骗子,你不要不相信我。我以后会还给你钱的,我给你充话费也可以,你告诉我你的电话号码,我一定还给你钱。

我就问他,充话费是什么意思?他说,就是充话费呀,给你的手机充话费。我说,为什么你可以给我充话费,我是移动的套餐,每月自动从银行转账的,你怎么可以给我充话费?

我当时已经不是很在意他没钱买票这件事了,而是对他的充话费充满了好奇。

他大概也觉得我很啰嗦,就没理我充话费这茬,一边往外拿证件一边说,你看这是我的身份证,我不是骗子。

我说,你的意思是,我给你39块钱,你就够钱买一张票回南京了吗?

他说,差不多了吧。

我说,还差多少?

他说,还差五十多就够了。。。

我说,我。。。。。

想了半天该说我什么,后来想起来一个词,十分符合当事人的心情,那就是:

我勒个去。。。

这种没钱买车票回家的事,我在九十年代还遇到过。当时是母女二人在故宫门口把我拦住,说她们是东北的,没钱回家了,让我借点钱给她们买火车票。她们 讲了一个很长的故事,来北京考试,钱被偷了,现在没钱回家了,找人寄钱也找不到。她们讲了好几分钟,争先恐后的,我甚至都不记得她们是东北哪里的人了,但 那个十岁左右小女孩冻的红彤彤的脸蛋让我很喜欢,她的目光清澈,瞳孔里散射着摄影家梦寐以求的那种眼神光。

我听了她们说话,给了她们五十块钱。两个人和我要地址,我说不用了,你们赶快回家吧。

我给过钱的,大概只有路边唱歌的,无论好听难听,我只是喜欢这些人,觉得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舞台,他们怎么唱都好听,我把他们都当作部落。

我没给过断腿的乞丐、没钱的驴友、抱着大头娃娃的妈妈,没买过抱小孩妇女的光盘,没买过路边小女孩的花。

北京是个很多乞丐的城市,我从小看到大。以前乞丐都集中在使馆区和长安街,友谊商店附近抱行人大腿,现在大概在城里均匀分布且做布朗运动。所以到处都能看到。

美国也有很多乞丐,很多人在红绿灯的旁边,等红灯的时候,他们挨个走到窗前,举起他们的牌子,上写无家可归,或者五个儿女需要吃饭,或者退伍老兵没工作什么的,只要不摇下车窗,他们就不会来骚扰。

街上当然也有很多乞丐,有人拿着一个麦当劳的可乐杯子,摇晃里面的几个铜板。如果我和他问路,他坐在地上,会很愉快地告诉我,然后摇摇手里的杯子,说给我买杯咖啡吧。如果我刚好有,可能会给一块钱。

路边有演出的,基本上我都是不给的,除非他唱的有部落那么好,而且,很多人唱的,确实比部落还好,好得多。

在中国,遇到要钱的,到底给不给呢?知乎的帖子有人总结了两条原则:

一,要钱的给饭,要饭的给钱

符合我的经历,但实际操作上不可行,人家就是要钱。

二,要钱买火车票的,陪着他去买票

这个以前不知道。以后,以后是长长的未知岁月,不知道我的心情会如何指导行动。

但我不是个有原则,并且可以一以贯之的人,再说吧。